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文化的思考
教学实施报告
1 前言
本单元基于体裁、文体组元,属于议论文单元,以议论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主要学习任务,以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为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及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能力的综合运用,秉持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抓手,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努力建设富有思辨色彩的语文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浸润式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要素,有效提高学生面对未来核心岗位竞争所必备的技能和素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现将本单元教学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2 教学设计
2.1教学分析
2.1.1 教学背景
随着中职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被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议论文以其精妙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学习议论文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学校语文教育必须落实并完成的任务。
2.1.2 教学内容分析
所选单元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依据2020年《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属于拓展模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主题是“文化的思考”。通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及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本单元主题是“文化的思考”。所选作品有有色彩斑斓的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有汉语言文字的炼字之妙、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阅读这些选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合理质疑,培养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短评的写作提高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文本的赏析、消息的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水平,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2.1.3 学情分析
目前,我所受班级为中专20旅游,学生第一学期的时候学过《拿来主义》等文章,积累了一定的议论文知识,同时学生对于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题材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而且普遍对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文本兴趣不大。
2.1.4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单元特点和学生实际,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个方面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阅读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学会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在文章中的作用,写出文体规范、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的议论文。
(2)能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议论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内容要点。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习平台为依托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及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
(2)通过读—思—辩为主体的教学步骤,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文化形态,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
(2)通过分组讨论、思辩结合等语文思想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辩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1.5 教学重点
(1)能阅读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学会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在章中的作用,写出文体规范、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的议论文。
(2)通过读—思—辩为主体的教学步骤,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2.1.6 教学难点
通过分组讨论、思辩结合等语文思想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策略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依托云班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努力建立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将课程教学活动分为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深化三个阶段。课前导学,依托超星教学平台,教师上传资料包,在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下,学生完成课前知识积累,为课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小组互助,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课前评价。
课中研学,教师紧扣文本或活动主题,围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作品赏析和活动设计上下功夫,积极创设情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与学生自主、任务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后深化,教师围绕课文(或活动)主题,针对所学内容,积极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布置学习训练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或进行深入探究,或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这样从学生课前自学积累知识到课堂研读文本,体悟情感再到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的教学步骤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能力提升的发展规律。
2.3 教学资源
由于所选内容是文化的思考,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为了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深入挖掘、整合利用教材之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新媒体、学习平台等资源,这样既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3 教学实施
3.1 实施流程
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网络流行语(2课时)
2.咬文嚼字(2课时)
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2课时)
4.我若为王(2课时)
5.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2课时)
6.传统文化小短评(2课时)
3.2 实施路径
3.2.1 基于经典议论文的理解与学习。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应该怎么对待传统和文化,文章概念明确、持论严密,体现了典范的议论文论证论证结构特点。《咬文嚼字》提出文学理论,探讨文学现象,通过品味语言,主张讲究文字的运用,倡导以咬文嚼字的谨言,通过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文本从引言,到提出论点,然后进行重点、详细的分论,再到论点的深化,步步推进,逐层深入,其中归纳论证的运用堪称经典。《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从平常事物中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把针对具体事件的讨论和总结普遍意义的理性思考相结合。《我若为王》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主张铲除一切奴种,思想尖锐,深刻不同凡响,同时结构上虚拟性的奇思异相和戏剧性的突转,结构的铺排蓄势,大开大合,语言隽永幽默,辛辣深刻,堪称杂文经典。
《社会热点调查—网络流行语》是调查报告。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既结合文本阐述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述中带评、重述精评、述评紧密结合,又创造性地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抗疫流行语进行深入探究,体会流行语背后的深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闻述评“述中带评”的写作手法。
写作部分的知识,是在掌握论点、论据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种论证手法。
3.2.2 基于社会生活情境的语言能力训练与运用。
此模块主要对学生进行说、写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训练活动设计时分别围绕2020年十大流行语、疫情、线上学习情况调查,运用问卷星、讯飞软件、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表达与交流进行由易到难的梯度性训练、紧扣议论文结构和特点的精准写作训练以及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这些基于社会生活情境的语言能力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实践,也提高了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水平,为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3.2.3 基于对议论文知识全面认知的总结与拓展。
本单元主要站在总体的角度对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不同议论文体裁特点的认识,通过读—思—辩为主体的教学步骤,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效突破单元教学重难点。此外,对议论文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
3.3 实施成效
3.3.1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首先,学生对议论文的赏析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根据不同议论文类型的特点,抓住要领进行赏析。其次,学生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探究文化发展中的积累与创新、沟通与借鉴、冲突与融合等现象。第三,学生明白了要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化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3.2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基于社会生活情境的语言能力训练和运用,使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更进一步提高了说、写、调查等方面的能力,不仅加强了语言的认知与积累,也提高了语言表达与交流水平,促进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4 创新与特色
4.1 基于单元特点的内容整合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也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本单元在教学中逐层推进,由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入手—到汉字炼字之妙——传统文化的思考—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整个单元以文化思考为主线,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思辨中感受文化独特的魅力,启发学生对文化更深入的思考
4.2 构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再加上议论文独有的特点,仅仅靠有限的课内学习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需由课内向课前和课后延伸拓展,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开放有活力的语文学习“大课堂”。比如,在教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咬文嚼字》两篇时,课前做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方面资料的拓展,甚至课后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讲授《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课前让学生分组对本地的麦当劳、肯德基餐厅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议论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密切关注当前的抗疫社会现实,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提高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育人功能。
4.3 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教育
单元教学内容包含“文化的思考”的思想内涵,因此单元以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分析思考、探究文化发展的积累和创新、沟通和借鉴,冲突和融合为总体人文性,并且贯穿了单元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反思改进
本单元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用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多元体验识文体、辨真相、明深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今后,我们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其一,平台建设逐步完善。我们将与平台研发方共同改良部分平台功能,建构大数据背景下,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智慧化、个性化平台。其二,跨媒介的多元互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将其合理地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