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多年父子成兄弟》

作者:周晨韵  日期: 2022-12-15  点击: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题目的由来,引领全文。

第二部分(2—4节):写“我的父亲与“我”。

第三部分(5—7节):写“我”与“我”的儿子。

第四部分(第8节):“我”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总结全文。

  “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1)父亲聪明绝顶  2)父亲很随和 

3)父亲爱孩子      4)父亲关心我的学业

<导入>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新授>

一.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   狐肷(qiǎn)   粘牢(zhān)     雕镂(lòu

冥衣(míng)  圭峰碑(guī)  郿坞(méi)      忻县(xīn

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投影】“思考与练习1”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二.走近作者

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投影】补充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分别是谁和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3)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

【明确并投影】: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文章的主旨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3个问题学生只要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文章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哪几节内容?在哪一节中,作者表明自己对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的看法?一起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并投影】: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题目的由来,引领全文。

第二部分(24节):写“我的父亲与“我”。

第三部分(57节):写“我”与“我”的儿子。

第四部分(第8节):“我”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总结全文。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教师【投影】“思考与练习1”的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并投影】: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回顾的正强化行为来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入手,


2课时

<导入>

大多数人在儿时都经历了父母身边的生活,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父爱的主题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成了永恒。的确,父爱是山,母爱是水,父母是海,而我们是海里的鱼儿。一个在家中和儿子成为“兄弟”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具体来看看汪曾祺笔下的“父亲”。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各部分具体内容。

<新授>

研读课文,把握父亲和“我”的特点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提问】:第1节仅有一句话,“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年父子成兄弟

既然这句话是父亲的名言,也就意味着“我”的父亲提倡父子之间可以成为兄弟样的关系,句首第一句话可谓是开篇点题。

请学生浏览24节,勾画出每节的中心句,看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并板书】:

    2节——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3节——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4节——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请学生齐读第2节,概括父亲的绝顶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父亲心灵手巧,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会刻图章,会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

可见,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

教师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提问】:父亲带着孩子玩,都有哪些玩乐项目?从这些项目可看出父亲的什么才能?孩子们对父亲是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并投影】:

1)领着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糊的蜈蚣风筝,线是用胡琴老弦做的。

2)做各种形状的工艺品,里面养金铃子。

3)做各种各样的灯,如重瓣荷花灯、西瓜灯。

    父亲做风筝、工艺品、灯等充分表现出他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奇思妙想,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骄傲,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佩服和赞美之情。

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持什么态度?

很明显,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这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父子间的关系。父亲对孩子采取的是赏识教育,孩子写出了好文章,“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孩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父亲还非常重视发展孩子的兴趣,“我”喜爱书画,他就从旁加以指点,“我”喜欢戏剧,他就当配角,做伴奏,为孩子们助兴。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与“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成为兄弟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该段文字结尾处列举了抽烟、写情书、喝酒等几个生活情节,这些内容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明确并投影】:

常理来看,有些事是父子间不会分享的,比如恋爱,有些事是长辈不大容许或者鼓励孩子做的,比如抽烟喝酒,但这些事都在“我”和父亲之间发生了,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宽容,他的作风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的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小结>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我”与父亲之间“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给我们不少启示,大家课后可继续探讨。

 

<导入>

复习提问

 <新授>

请学生朗读57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两代人间的一次“分歧”是缘于什么事吗?

③“使我非常为难”的原因是什么?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

⑤两个“没大没小”含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师生一起【明确】: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和我的关系是不错的,也提示下文内容将着重说明“我”和儿子的良好关系。

②在敏感的政治时期,儿子春节带回了一位不能回北京的同学,而“我”怕担干系就责备了儿子,没能理解儿子和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使儿子既委屈又伤心。

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重点“革命”对象,自身难保,而儿子带回的“黑人”随时会被公安局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举报,究竟是顾全儿子的同学情谊,还是考虑家庭的安危,这让“我”非常为难。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即了解但不干涉。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⑤两个“没大没小”的含义不一样。前一个“没大没小”出自“我”的亲家母之口,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没有像样的规矩,是一种批评的口吻;后一个“没大没小”是“我”认为现代化、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应该是讲究平等关系的,不见得非得从称谓上将长辈和晚辈区分开来。

【提问】:从以上作者叙写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成功处是什么?

【明确】:作者把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运用到“我”和儿子的身上,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提问】:最后一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尾处的议论简单有力,掷地有声。

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

请学生尝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并投影】:

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表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小结>

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地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本文作者和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就是非常不错的父子关系。课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儿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兄妹一般的关系,或许是人伦关系中一种较高的境界。

课后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不仅是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家中与父亲交往,以及自己作为父亲的家庭关系。对于我如何和家人交往相处也有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