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化装舞会》

作者:崔志平  日期: 2022-12-15  点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装舞会》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篇课文。本文是德国著名作家亨利希·曼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童年往事中令人难忘的某件事的回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童年对我们的深远影响,一件小事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的《我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两篇课文,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关键句的意义及作用。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情感目标:通过文章的学习,深刻体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及资产阶级的奢华无度,从内心深处对其进行批判。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

二、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学生由于正处于叛逆期,学生逆反心理比较明显他们的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是非观念不够明确,我希望通过文章的学习能够正确对待贫与富,早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三、教法学法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计划运用 “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通过教师设置问题进行引导,准确理清文本情节,从而很好地把握主题。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化装舞会是欧美上流社会在公司年会或大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的一种安排,常是需要戴面具或者伪装自己方可参加。化装舞会形式别致高雅,给人新鲜和刺激,还可以给陌生人相识提供机会。除此之外,还分别有一部图书、一部电影、一部歌剧、一个热门游戏的名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边课文也叫化装舞会,那么文章向我们大家介绍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化装舞会”这个名词的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化装舞会的起源以及组织形式,突出“化妆”两个字从而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出铺垫。

(二)作者简介:

    1、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1905)、《臣仆》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编纂(zuǎn)  幢(zhuàng)    褴褛(lánlǚ)    裸露(lù)   哽咽(gengye)  

(wéi)幕    癖(pǐ)好   猝(cù)不及防   吓唬(hu)  挥霍(huo)

2、解释下列词语                

【编纂】编辑,撰述;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的活动。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堪入目。      

【癖】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积久成习的爱好;特殊的爱好      

【猝好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挥霍无度】挥霍:摇手称挥,反手称攉,意即动作敏捷,引申为用钱没有节制;无度:没有限度。指滥用金钱,没有节制。    

(四)、阅读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

1、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出示投影):

1)、“我”出生于怎样的家庭?

2)、文章写了“我”犯了个怎样的错?

3)、化装舞会的场景是怎样的?

4)、文章出现了几场化装舞会?

5)、“我”见到穷妇人之后有哪些行为和动作?

6)、这件事对“我”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进行问题的解说,激发起各个小组的学习热情,有利对文本的理解。

2、分析第一场化装舞会

研读文本11、12节,思考一下问题

1)找出渲染化装舞会高贵与奢华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句子:“大厅里的舞会莫名其妙……温暖的香气。”“我看见了被柔和的灯光……毫不疲倦地旋转着。”

原因:突出的表现出贫富差距,为下文自己打碎一个穷人的盘子而深感愧疚埋下伏笔。

2)作者在这两节中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舞会的?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参加舞会的人:(毫不疲倦、奉承、挥霍无度)

       舞厅的装饰风格:(柔和、明快、金碧辉煌)

       舞会的内容:(跳舞、游戏)

3)作者是如何哪些手法来体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运用比喻修辞:像珠宝一样闪烁的头发  像生命一样发光的宝石

4)、这场舞会给人们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这是一场豪华、高贵、奢侈的上流社会的娱乐。

3、感受另外一场化装舞会

研读文本15-18节,回答问题:

1.)那个妇女是谁?

明确:那个妇女就是女仆施蒂娜。

2)作者是如何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的?

明确:“我”因为是一个孩子,所以只能以自己的玩具和书来弥补过失,说明“我”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3)这一场化装舞会的主角她有什么特点?

明确:“穷妇人”,衣衫褴褛、声音低沉。

4)这场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给我们带来社么感受

明确:生活在下层的百姓生活穷困,缺衣少食。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场舞会的描写,让学生体会“我”家化装舞会的奢华,第二场舞会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穷人生活。这两场对比鲜明的舞会让学生在讨论中既了解文本情节的发展,又对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了初步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两场完全不同的化妆舞会,在人物把自己本来面目遮掩的情况下,文章主人公对贫富差距有了直观的影响,为下面把握文章主题打好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

2、思考:在女仆导演的那场化妆舞会中作者的心理变化如何发展的?

 (七)、板书设计

化装舞会

       父母组织的化装舞会         女仆导演的化装舞会

特点:豪华                         衣衫褴褛

       高贵                         声音低沉

       奢侈

 

第二课时

(一) 课文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认识到女仆施蒂娜导演的这场化妆舞会对人物产生的强大冲击,主人公童年的往事对他人生产生的重大意义。

(二)、再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心理描写的作用

1.各个小组以竞赛的方式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理描写的语句,并读一读:

2.提问:文本中“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我”闯祸时,                     “我”  心怦怦直跳   

当施蒂娜告诉我“她会来我家找我时”,   “我”      

当上床后,                           “我”还在     

“我”想到“她和她小儿子没饭吃”时,“我”感到      

当家里舞会开始时,                   “我”      

当听说那妇女来找“我”时,           “我” 极其紧张 

“我”听了她的话,                 “我”又  很难过   

“我”给她一些补偿后,              “我” 放松、平静了 

当送出去的东西都回来时,             “我” 不能理解  

当施蒂娜笑了时,                     “我”  醒悟了  

3.心理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而加深对文章所表现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接力的形式分析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如何通过情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推动,从而为学生写作提供新的思路。

(三)合作探究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1、作者为什么称那妇女为“良心雕像”?

明确:是她用扮演一个穷人的方式告诉了一个富家子弟一个盘子对食不果腹的穷人是多么的重要,她让“我”的良心得以发现,因为这件事让作者看到了社会中底层人的生活,看到了贫富对比,学会了同情,还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补偿。

2、怎么理解“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明确:施蒂娜导演的这一出戏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富家子弟第一次目睹了社会的真相,感受到穷人的生活,知道了世界的不平等,这对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施蒂娜这个仆人的分析来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在他的触动下世界观发生的变化,认识到了贫富差距。

(四)拓展提升

开展如何看待贫富的大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是贫穷代表,一组是富裕的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学生的辩论赛,教师合理进行补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

1:写作特点:(1)运用心理描写推进故事情节。

            2)通过故事体现作者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对社会的意义。

2: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一个女仆导演的化装舞会这件小事,表现了对作者幼小心灵的触动和教育,让作者也让读者明白了世上的贫富差距,从而希望人们多存怜悯之心,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六)、作业布置:

假设你是施蒂娜,当你看到“我”闯的这个祸后,会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展开想象,以《当那个碟子被打碎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作一篇文章,注意突出“施蒂娜”的心理活动。

七、板书设计:

化装舞会

    具体表现                              心理变化

“我”闯祸时,                     “我”  心怦怦直跳   

当施蒂娜告诉我“她会来我家找我时”,   “我”      

当上床后,                           “我”还在     

“我”想到“她和她小儿子没饭吃”时,“我”感到      

当家里舞会开始时,                   “我”      

当听说那妇女来找“我”时,           “我” 极其紧张 

“我”听了她的话,                 “我”又  很难过   

“我”给她一些补偿后,              “我” 放松、平静了 

当送出去的东西都回来时,             “我” 不能理解  

当施蒂娜笑了时,                     “我”  醒悟了  

 

贫富差距         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