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我的母亲

作者:崔志平  日期: 2022-12-15  点击:

我的母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的母亲》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篇课文。胡适先生以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感谢和怀念之之情。本文从文体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围绕中心进行合理选材,而且在主旨上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切实感悟到母爱的伟大亲情是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领悟文章内涵的同时也要从情感上进行了升华,我每一个学生都要从文章的学习中真正懂得感恩。本文也为以我的亲人们为主题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关键句的意义及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

情感目标:感悟母爱的伟大,学会懂得感恩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准确归纳概括母亲的主要事例。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体现人物性格的多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正在变化,叛逆性格较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达到父母的殷切期望,无法取得家长的认可,在这中背景下他们受不得任何委屈,讨厌母亲的唠叨我希望通过文章的学习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爱的理解,懂得感恩

三、教法学法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识“母亲”。

在课前,播放《母亲》的歌曲视频,渲染课堂气氛。正式上课后,让学生背诵唐·孟郊《游子吟》再次理解母亲的伟大之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位母亲:她19岁做了继母,23岁成了寡妇,她既要周旋于家庭事务的处理,更要顽强生活,培养儿子。大家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明确后展示胡适母亲的照片及其资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的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接近和文本的距离。

(二)作者介绍

胡适简介 (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

(三)、出示板书解决疑难字词
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检查预习作业标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设计意图:落实了文本中词汇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四)学生分组朗读,筛选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1)文中主要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试用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2、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落实文章的整体结构。

1)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文章结构归纳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儿子

2)后母后婆-哥嫂

3)年轻的寡妇-五叔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组回答的形式谈感受,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又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五)布置作业

1、词语抄写

2、朗读课文,找出与母亲性格相关的主要事件,细细体会语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母亲在家中的角色定位,再次把我的母亲形象带到大家的面前。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明确:解答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进一步把握文章在就够组织上的严密与独特之处,为作文写作提供思路。

2、分析主体部分,品味语言,感悟母亲

1)、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写法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独立完成又很困难,所以,我打算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最后再以小组汇报、补充交流的方式结束。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解答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真正做到用心品析,从而达到攻克教学难点的目的

3、品读句子,巩固文章内容的理解
  (1).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看过作者的身世,我们知道胡适先生三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对他娇惯,而是担任起子“严父”的职责,对儿子管束得近乎苛刻,“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虽然母亲对作者管束非常严厉,但是她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管束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是希望孩子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在孩子得眼翳病时,“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深。
   因此,母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
  (2)、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23岁做了寡妇,23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几步,尝到了一点生活的甜蜜,便丧夫做了寡妇,这大概可算是——个中国妇女的人生中最大的不幸!而她又要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带好自己的儿子,还要“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撑起这个八、九口的大家庭。况且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大哥又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为了能让家庭平静而和睦地过下去,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   儿子那时还年纪尚小,做母亲的受尽了人生痛苦和折磨,也无从诉说。所以作者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3)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4)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在突出本文重点的同时  让学生充分体会母子亲情,引起情感共鸣。

 (拓展提升,深入解读母亲

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明确:探讨1 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她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这些美好品德即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  
   探讨2 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解析母亲形象,完成对文本解读的深化,让学生在文章阅读上更为细致,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堂深化主旨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交流关于母亲的诗歌与文章。

  设计意图:课前。老师曾经要求大家去寻找有关母亲的诗歌文章,现在请大家找出来进行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评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学生意识到除了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作业布置

请你谈谈你的母亲或者影响你最深的一个人,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