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横渠四句》
教学目标:
1.用“化整为零”的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抓重点语句,理写
作思路,明写作意图,最后领会作者“立言之本意”,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2.了解“横渠四句”的内涵,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体会其超时代的性质和具有的普遍的人类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比较。
4. 启发学生思考,新的历史时期当代青年应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有道德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对横渠四句的解读。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教学难点:
选择关键的句段,难文浅读,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教法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两则片段,说说都反映出怎样的人生境界?
第一则: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第二则: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解说: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们就跟随冯友兰先生领悟一下“横渠四句”中饱含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准备活动成果展示:
(一)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张载和冯友兰的生平情况。
(二)了解文中“横渠四句”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为感知课文扫清理解障碍。
明确: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务。
学术著作,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等,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论著编为《三松党全集》。
三、课文内容分析: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的主旨,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11段):根据“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
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即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先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的为社会利益做事, 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的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第三部分(第12段):作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四、小组活动
(一)活动一:
1. 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横渠四句”的含义。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2. 找出课文中冯友兰先生关于“横渠四句”的理解。
3. 将冯友兰先生的理解和自己的看法做比较,谈谈冯友兰先生的思想高度在哪?
明确:
“为天地立心”天地即自然宇宙,天地本来无心,而人有心,人的心即是人的自我认识和对天地的认识;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儒家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
(二)活动二: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内圣外王)如何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意义。
明确:
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大公无私,天人合一。
因为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现象,并不特别与个人联结在一起,这样才最宜为王,这样也才能做到德治,以德服人。
“内圣外王”应是一个整体,“内圣”是“外王”的内在根源,而“外王”是“内圣”的必然延伸。
2.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
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3.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比较。
明确:
“内圣外王”和我们要学的孔子的思想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政治的特色。两者有共通之处,试联系起来看。
用投影仪投出以下内容:
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德治是执政者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环绕着他,或者说,像众星拱月一样。这样一来,执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贤明仁君,人民算是运气好,天下大治;可一旦运气不佳,遇到昏乱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把统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理想的前提。说到底,德治从本质上说来蕴含这极大的人治的成分,而与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龃龉。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现实的政治实践证明:人们决非因为有法律才遵守某些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舆论及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往往起着“治本”的更为重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作为治国之道,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道德是自觉的法律, 法律则是强制的道德,它们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成为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骤和环节。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孔子所处时代及个人的局限,其“德治”思想势必打上阶级的烙印,孔子主张“德治”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其出发点并非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再如他对周礼的推崇过犹不及,其“德治”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所以,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要辨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论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课外思考
横渠四句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却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当代青年应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何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为有道德境界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所学内容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内容
3.复习所学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