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
2.了解诗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味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了解杜诗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法学法:
吟咏赏读、知人论世、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由诗人杜甫的诗句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晚年的一首诗作《旅夜书怀》。
二、文学常识介绍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一句有几个字就是几言。通常以8句完篇,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各字都讲平仄。
三、欣赏朗诵
初读作品,听录音朗读
齐读
四、文本研读
抓住诗题,分析文本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的意思是出行的,在外作客的,有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
2、通过“夜”察景物?
(1)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2)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分析首联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体味一下作者这两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细草 、微风、岸、危樯、独舟
出示学生预习作品,请学生说说创作的意图并讨论
小结: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突出作者的凄冷孤独)
链接:(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分析颔联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体味一下作者这两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星 、平野、月、江流
出示学生预习作品,请学生说说创作的意图并讨论
小结: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意境雄浑阔大,反衬作者的渺小孤独)
链接:(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那么作者在这样一个风霜月白、孤寂无眠的孤舟之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
3、通过“书怀”悟实情
(1)“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
明确诗中“书怀”部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分析颈联
“名著”“官休”,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实际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名声”是因为“文章”而“著”的, “官休”是因为受到排挤。“岂”“应”说明这不是诗人所想,“名”应因为功名而著;“官休”应该是因为“老病”。
小结: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想要靠功名而“名著”,却处处碰壁,反而成就了诗名;他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分析尾联
诗人以什么自喻的呢?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喻,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尾联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一只孤独的沙鸥和茫茫的天地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链接:(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分析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2.直抒胸臆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尾联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再次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提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沉郁,低沉郁积;顿挫,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七、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简析: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简析: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八、课后作业
1.结合背景和诗人情感,背诵本诗。
2.赏析杜甫同风格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