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作者:马宇民  日期: 2022-11-30  点击: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文笔轻松灵动、说理深入浅出的特点。

2)理解以小见大、由事及理,通过现象论本质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小组合作为依托,采用视频及图片互动教学。

2)分析其中的文化因素,并能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进行阅读、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对待“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探究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双向性及其根源。

2.理解以小见大、由事及理的写作特点,通过现象论本质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了解文化冲撞与融合的特点以及意义。

教法学法:

文本研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提问:

1、你吃过哪些种类的西餐?觉得味道如何?

2、为什么对同一种食物,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对它的味道、认知会如此不同呢?

3、外国食品如何在他国生存发展?

1990年,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19924月,北京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用餐人数超过万人。1999年,有个叫翁乃群的学者走进麦当劳餐厅,在熙攘的顾客中,他观察着、思考着,发表了《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我们今天就跟着翁先生,走进当年的麦当劳。

研习文本

活动一:比较差异

小组合作探究:麦当劳在中国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1在北京,麦当劳的“快捷”慢下来

2麦当劳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3不再廉价

 

活动二:现场采访

1、麦当劳中的“美国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平等民主的氛围(2

浪漫舒服的环境3

礼貌自律的行为4

科学营养的餐食5

2、面对这样的“美国文化”,中国人又怎样的反应?

明确

消费差异不大(2

新生活方式

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

值得炫耀3

接受外国餐桌行为文化4

把麦当劳餐食看成是具有“现代性”象征的食品5

3、为了适应中国市场,麦当劳做了哪些改变?

明确

原料、员工本土化

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第6段)

“情人角”“儿童乐园”

营造中国式家庭氛围(第7段)

小结:来到中国后,麦当劳为了适应中国民众的消费水平、饮食习惯,在自我形象上作了改变,也就是所谓本土化。

 

活动三:文化思考 

1、麦当劳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选取麦当劳中国化这一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明确】

本土化(现象)

全球化(本质)

“全球化”概念:是世界上多种文化广泛、频繁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的社会文化过程。

近代

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

地域距离障碍越来越小

殖民主义时期以及二战

暴力冲突

较大范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空前规模

文化冲撞与人类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问题探究

活动四:课堂讨论

1、历史上和现实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拓展延伸

【明确】

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西域,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

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他们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还会逛逛元宵节的灯会并猜上几条谜语。

2、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段落或者句子,并分析作者持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作为人创造的文化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3、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文化融合的现象?

【明确】

文化交流与碰撞是大势所趋,我们不用躲避,不用担心,坦然待之。

我们处理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是合作共赢,要保持头脑清醒。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接纳、融合所有文化的真正态度。

 

 

活动五情感升华 

教师寄语: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年轻一代积极参与世界文化融合,坚定历史使命感。

 

课堂小结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出发,观察各种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态度,从而据此剖析一个民族带有某些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发现因外来文明引起的微妙的变化,说明文化交流的形式、方法、途径的多样性,影响的深远性,把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说得明白易懂。

 

布置作业

借鉴麦当劳在中国成功的模式,以“如何将端午节推广至美国”为题, 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化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