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石头”变形计

作者:王志君  日期: 2024-05-22  点击:

石头“变形计”

——“特殊学生自我认知与成长”帮扶转化案例

摘要: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学习困难、缺乏学习目标,学习盲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及其职业准备的要求茫然不知。因此,积极探索这一群体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教育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科学地确立目标,对生涯过程做出妥善安排,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设计、职业技能与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才能,促使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本文通以个体案例讲述了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提出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的两方面实现途径,以此纠正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使其做好自我认知定位,最终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认知偏差 自我成长 职业目标 专业发展

一、背景交代:

周鼎轩同学个性鲜明,平时他的举止行为与众不同,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坐姿永远是懒洋洋地摊在座位上,随意说话,影响老师讲课,又或者睡意朦胧,不写作业。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时,也常表现出一幅桀骜不驯的样子,是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对他的种种表现,我曾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效果不是很好。

二、具体事件:

2021108日上午早自习,课代表告诉我周鼎轩同学没有写制图作业,全班就他一人未完成。我去教室找他问询,他各种借口,我无奈地问:“制图是我们专业的基础课程,才入学一个月,大家都是零起点,你就放弃了?看不懂图纸,将来谈何工作?他竟然理所当然地说:“无所谓啊,我爸做工程的,我学不学都一样,上了工地肯定有饭吃。再说,我笨,我学不明白。我默默地呆在那里,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亲常年在外承揽建筑工程,母亲对他极度溺爱。他们对周鼎轩只有一个要求:顺利毕业,平安成年。将来依靠父亲,在工地上谋一份差。依靠着父亲,周鼎轩肩膀上没有任何担子。从小到大事情多由母亲代办。母亲对其过度保护和溺爱,导致小轩应对问题的方式倾向于依赖他人,成就动机不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培养移情能力,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2.自我认知缺乏

在问及为何选择目前专业就读时,周鼎轩回答:“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是父母帮我选的专业、这个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中职学生思想带有幼稚性,专业选择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而非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他们的身体机能发展趋于成熟,他们渴望独立,希望按照自己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同时又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特别是父母和教师的认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或发现自己能力与专业不匹配,学习跟不上节奏。加之中职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出现厌学现象。

3.职业规划教育不足

中职院校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没有体现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指导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学生对本专业存在一定的就业误区,如“建筑行业脏乱差。”“建筑工人是底层的劳动者”等,对劳动和专业前景认识不清。他们也不明确“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

四、解决策略与过程

明确了问题的原因后,我开始寻找解决之道。

(一)加强自我认知

1.给予积极关注

周鼎轩这一类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行为问题偏多,导致身边人给予他们过多的负面评价。期望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于是,我开始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他。我经常与他闲聊,得知他爱好足球和吉他,我鼓励他参加校足球队和吉他社,并关注社团的集体活动。他受到期望的鞭策,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从而增强自信心。

2.健全自我认识

通过校“绿萝心理工作室”的专业心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如沙盘游戏等,并开展增强自我意识的团体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健全自我认识,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如:气质、能力、兴趣、动机、需要等,学会接纳自我。

3.明确自身能力

明确自身能力,即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分析自身能力的长项和短项,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加强练习,弥补自身能力不足之处;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务实的观念,切不可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学好技能本领。

(二)落实职业规划

1.培养职业兴趣

激发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工作:第一、邀请优秀毕业生到班级作讲座,正面宣讲建筑专业的美好就业前景;第二、带学生到附近工地现场观摩,邀请企业师傅和工作室专业教师现场教学,身临其境感受未来的工作状态;第三、利用班会课和黑板报等方式宣讲建筑行业的大国工匠,讲述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极致表现,感受榜样的力量。第四、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志愿活动,学生利用专业所学,粉刷教学楼,修补破损瓷砖等,美好学校环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2.确定职业目标

每学期开展主题活动介绍建筑行业现状或未来建筑发展,并组织学生走进工地认识建筑等活动,为学生详细介绍专业内容、专业发展前景,给学生作如社会发展与人才成长、老板眼中的人才、建筑市场经济与成才等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及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了解建筑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到校给学生讲学,用他们真实的感受和经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树立远大职业理想的认识。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相结合。提高了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3. 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夯实学习基础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程度等除了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因素影响外,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受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学生教育与管理、实习实训、就业工作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所以,班级实行帮学助学结对政策,让有工匠精神的同学带动学习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合理制定学习规划,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做到人人学习有规划,实现人人学习有动力。

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室,安排学生参与项目施工,全面了解职业方向和企业需求,从而让学生能带着理论和知识走近企业,带着实践和能力回到学校,从专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自我修正。

4.灌输传统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学院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课堂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中职院校而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科目,而且应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班级管理与学校校纪校规、校训校风等结合,形成文化载体,营造教书育人、价值共同体的校园氛围。围绕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群体,开展班级工种实训,让学生对古建筑及江南特色传统建筑产生更深的理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教育融合,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五、后续发展

目前,周鼎轩担任本班体育委员,他个性活泼,组织协调各项体育活动井井有条。他代表学校参加2022年“省长杯”江苏省职业学校足球比赛获团体二等奖。课堂学习较为认真,他的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监理员,和父亲一起建设高质量的工程。

六、案例启示

1.学生需要认真、客观、充分评估自我,认识社会。增强主动意识和担当精神,养成独立人格,明确家庭社会责任。

2.落实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内生动力的过程。学生有了目标,有了追求,自然就有实现目标的渴望,并将这种渴望化作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1] 方宇琴.当代大学生“巨婴”现象及其解决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21(3):56-61.

[2]邓凌敏,刘利才.新时代大学生不懈奋斗的动力机制及构建路径[J]. 安顺学院报 ,2021,23(5):55-59.

[3] 陈明霞.大学生“巨婴”现象的成因分析与教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3-137.

[4]姚立慧.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5]黄善林,陈蔼莲.刍议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0(2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