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思考: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一)
这个主题缘起于三个方面:一个精神,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二本书是学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李镇西校长送给老师们的礼物—《每个老师都是故事》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三个对象,学生、同事、家长。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 特别是孩子。
首先思考故事导入法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的原理及可行性。它以教育学、心理学的部分理论为依托,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课堂的一些需求,同时也顺应了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故事导入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单纯的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首因效应理论
根据首因效应理论,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尤为重要,导入是否得当、精彩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课堂环节的认知和态度。精心设计并科学灵活地运用故事进行导入,往往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思绪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对心理老师的课“一见钟情”,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期待,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故事导入前要充分准备,合理应用,一开课便吸引学生饶有兴致地倾听,使之对整节心理课有一个好的印象。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而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导入故事时,故事水平及针对故事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挑战意义,以激发学生的潜力,避免因为故事难以理解而消解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防止故事过于浅显、简单而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的情况出现。
四、先行组织者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能将新的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晰地连接起来。”根据奥苏伯尔的这一理论,故事作为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材料,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加快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产生实质性的逻辑联系,因而在导入环节中所应用的故事可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本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内容提问的方式唤醒、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有所凭借,加速新旧知识的互相同化,以建立新的、更为丰富的认知结构。
五、学习兴趣理论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兴趣对学生的意义不可小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被激发的情况下,注意力的持久性才能够增强,进而认真探讨和细致钻研,提高学习效率,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中接受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