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基于大赛视角的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点评)

作者:陈菊  日期: 2022-12-15  点击:

突出亮点——

1.以突出学习方法来构建语文专题教学。诗言志,一首诗歌便是一个诗人的心迹表露。此参赛作品围绕古诗词鉴赏设计了以古诗词学习方法为版块的四个专题“识文诵读”“诵读知人”“意象诵读”“情感体验”,参赛的专题为“情感体验”专题,专题名称叫“追寻诗人的心迹”,专题由“寻李杜心迹,漫谈诗词”“空山春芳随意歇,知王维”“天涯沦落情不已,品居易”“妆楼颙望意难平,叹柳永”“众里寻他志难酬,论弃疾”“立天地诗心,诗意人生”六个部分构成,核心任务是“基于情感体验的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教材内容为《语文》第四册第第二单元。

2.“人生心迹曲线图”为载体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每个版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创作情绪,绘制诗人的人生机遇的思维导图,既有效的知人论世这一学习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又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得到训练和培育,这样的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3.贴切地运用“音乐”“影画”等多媒体资源,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在每节课的设计中,都有影音画俱佳,且切合诗歌意境的多媒体资源适时运用,或是开头营造情境,如“寻李杜心迹,漫谈诗词”中的沙画视频;或是新课讲授时的名家诵读,如《八声甘州》;或是触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画面引导,如《山居秋暝》。

4.每段展示的视频都选择了诗歌中的重点诗句和手法进行了展示:《山居秋暝》中对“空”的理解;《青玉案》中对“那人”的理解;《八声甘州》中对“想”的推己及人的想象的理解,对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手法的讲授。

主要不足——

1.课程思政凝练不够:在实施报告中对于课程思政的阐述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报告的阐述和教学设计中,对于参赛内容与此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阐述不够,课堂渗透不浓。

2.教学评价体现不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报告中,由对于“多元评价精准助力”的阐述,但是评什么,如何评,评了如何,没有具体体现。

3.表演痕迹还是存在:《青玉案》中学生上台展示明显使用了提词器;《山居秋暝》中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明显是后期进行了语音处理。

当然,瑕不掩瑜,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四位教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营造了难得的具有语文味的大赛课堂。

改进建议——

1.对课程思政理解的再深入。在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性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像本参赛内容通过多种专题和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培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兴趣,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从教学目标开始就要将思政融入。

2.对教学评价实施的再优化。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提炼与各素养相应的行为表现关键词,将质量标准转化为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有意识地融进教学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构包含师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在内的多元主体评价,因课制宜运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课堂测试等多种评价方法,基于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