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探究
作者:杨银 日期:
2023-05-08 点击:
次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探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杨银
[摘要]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发展现状同样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补给动力。职校生个体微观成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通过建立有效的良性校企互动机制,树立正确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观念,建立企业师傅和学校指导老师并行的双轨导师制,以提升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 隐性 职业素养
目前,学术界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呈趋同之势。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较为概括化的“隐性”职业素养概念。 “隐性”职业素养可以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准则;职业意识包括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和创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和谦虚低调等方面。可以说前三项是“隐性”职业素养最根本的基石。
一、 理论依据:
(一)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强化职业精神教育。党中央对职教发展提出系列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做勇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时代呼唤提升职校教育质量,要建构全面育人、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教理念。而全面育人,则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职业精神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深度校企合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培养技术型人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转变,在不断深化内涵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努力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间的供需矛盾。因此,从深度校企融合的高度来探索对职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顺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三)职校现状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其基本素养堪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部分学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攀比盛行、惟我独尊。另外网络的影响使不少学生沉湎于虚拟世界,在暴力游戏里寻求存在感;真情和亲情淡漠疏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减少,学生情感淡漠,与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再者我国许多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职业学校则更明显地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更别提培育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了。然而一个职业人的“隐性”职业素养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把提升职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才能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不竭动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实践意义
(一)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面向企业一线的、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水平高超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导下,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都出现了很难融入企业的情况,表现在对岗位不适应,对企业管理理念不知晓,甚至一些学生不愿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现象。职校学生在就业岗位上不断跳槽、被辞退或待业在家,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企业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供需间的矛盾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寻找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途径,寻找培育职业学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方式,为企业输送具备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职校生个体微观成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职校生,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高中学段学子,一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人文教育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必须符合职校生的生活实际。职校生有具体的专业选择、职业方向,他们面向社会、立足职场、拥有美好的职业理想、怀揣远大的职业抱负,更需要系统全面的职业精神教育。当然,针对职校生的学业基础和年龄特征,职校生的人文教育、“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也要为职校生喜闻乐见,才能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自觉觉悟内化为习惯品行的目的,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寻求企业文化和职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契合点,校企融合,共同培育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三、职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方案
(一)建立有效的良性校企互动机制。校企合作的最大保障,一是应源于国家政策,二是职校和企业。对企业而言,经营成本是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办法忽视的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是一样,决定企业和职校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因素不在其他,就在于成本。成本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短视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应立法或制定明确的政策,对真正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等,为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合作企业和职校也均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估保障机制,以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序、有效运行。
(二)树立正确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观念。从学校管理者到
一线教师,尤其是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观念,一是应树立全员行动的观念。“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单纯只是辅导员、公共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单方面的事务,也应该包括合作企业的导师,真正做到全员共同行动、协调培养,全方位实现职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二是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体现职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隐性”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观念应贯穿于职校学生学习的始终。
(三) 建立企业师傅和学校指导老师并行的双轨导师制。对职校学生而言,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但是受生活经历的限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是太强,需要有人正确引导,尤其是职业发展方面的引导。相比较而言,学校指导老师对职校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对职业学校教育的把握更为准确,但对行业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了解不如企业师傅透彻; 企业师傅在实际操作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基于个人认知或工作经历的局限,容易偏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引入企业导师制,并辅之以学校指导老师并存的双轨导师制,其相互之间的互补性无疑会更有效。
(四) 以提升职业学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学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从根本上说应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上。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是三年,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也难以独立成体系,完全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进行,因此,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完全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职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基础。2、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目前的职校专业教育中,理论课程大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学等厌学现象严重,而实践课程又往往受实训条件的限制也难尽人意。因此,提升职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从根本上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予以变革,充分引入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专业课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实现职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3、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以及实训室的实践教学终归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深度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多元化,管理模式应该更加灵活。不同专业拥有不同的特点,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职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不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具备符合企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毕业生在企业中会更受欢迎,拥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因此,职业学校有必要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提高职校学生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保英.职业素养养成视角下的职校生核心职业能力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02):146-148.
[2]蔡琳琳.在人文教育中养成隐性职业素养[J].才智,2013(32):140.
[3]夏晓青.校企合作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01):85-87.
[4]王白璇子.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1):157+160.
[5]孔祥富.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探析[J].江苏教育,2016(0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