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我若为王》教案

作者:杨银  日期: 2023-04-11  点击:
课题名称 《我若为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材 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
《语文》第二册
授课类型 讲读课
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
1、对杂文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2、对文本中所讲的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有所了解;具备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理特点:
1、对“我若为王”这一话题很感兴趣;
2、对一般的议论文写法、教法不感兴趣。
能力特征:
1、具备基本的情景模拟能力;
2、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课根据文本虚拟假设、大开大合的写法,因势利导,用“历史场景导入,步入幻境开启”模拟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剧本、台词的形式切身感受“我若为王”的尊贵性、优越感。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在现实中远视角分析王权意识与奴性思想,据此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确作者观点,进而把握文章的题材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最后联系实际,揭露批判不平等思想,明确本文提倡民主平等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主旨所在。在起承转合之中,作者杂文特有的文风也显露无疑。



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作者敏感而锐利的思维、超凡拔俗的思想;
2、了解文章假设论证的方法、幻想虚拟的写法和大开大合的结构形式。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现实中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近距离模拟、远视角评价等方式明确作者观点;
2、通过模拟文本虚拟假设、大开大合的写法,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从现实生活出发,理解作者观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2、在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认知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制度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假设论证的方法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的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

教学
方法 教法: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的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
学法:自主探究法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
资源 (1)信息资源:网络博客、QQ群交流、视频、教学课件
(2)人力资源:学生情境表演、分组讨论。
教学反思 收获:
1、本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以“穿越”的形式创设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梳理基本情形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学生切身体会为王为奴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
2、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用视频、影像等资料来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情境,与文本对话,更好地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连环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发掘文章观点。
不足:本课的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还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教师加强督促引导。
改进措施: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跟进教学。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板书设计 我若为王
               大     引入话题
               开     假定情形——虚
大     形象揭示——转
合     揭露批判——实
       
                         思想深邃



教  学  程  序
教学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教师在超星教学平台上,发布任务单:
(1)请同学们收集当代社会中残存的关于封建王权思想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并发到讨论区中。
(2)完成课前准备中的课前训练。




【教师】利用超星学习平台,准备好相关资源。

【学生】登陆超星学习平台,领取学习任务单,完成课前训练和相关资料的收集、上传。

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资料,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认知面,有助于深挖文本思想内涵,训练学生的思维。
情境导入
—创景激趣 【情景引入】
1、以穿越剧为话题导入
2、播放视频:帝王登基,让学生感受帝王登基的荣耀。
3、创设情境:学生谈假如自己是帝王的感想。
【教师】情境导入
【学生】观看、思考、评价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并因势利导,模拟文本虚拟假设的写法,激趣。

步入幻境—情境模拟 知识点: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
任务一:初读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完成表格。
问题设计:假定你是王,结合课文,提到了哪些人,作者是怎样描写评论这些人的?通过哪些字词可以表现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我的妻子、儿子、我的女儿亲戚、               我、捧我的人
动作:低头鞠躬匍匐(叙述语言)表情:谄媚乞求不敢(叙述语言)声音:低微柔婉畏葸娇痴小旦(描写语言)语言:万岁!万岁!万万岁!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描写语言)

引导学生总结:封建王权的傲慢、癫狂,以及被统治者的谄媚奴颜。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层层深入设置问题。



【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22min)













任务二:再读文本,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
师: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的女儿亲戚应该用什么语气诵读?我自己、那些捧我的人应该用什么语气进行诵读?

朗读情境模拟:我若为王
场景一:学生A若为王,其余师生对他说:“万岁、万岁、 万万岁!”“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
场景二:学生A若为王,学生B表达对王的谄媚、乞求。
任务三:研读文本,师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
现场采访
②学生为王的心理感受。
②一个人长期受到这样的吹捧,在心理上、行动上会产生何种变化?造成何种结果?


揭露批判
1、作者是否愿意为王?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作者不愿为王为何又假定自己为王?(提示:假定为王后的行为)
3、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又为何终于不能为王呢?(提示:他具有何种思想)
4、 作者对于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持何种情感态度?
5、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6、作者为之三呼万岁的王,是什么样的王?与封建时代的王有何区别?


知识点:深入思考,批判封建王权和奴化思想背后的历史渊源,了解杂文的写作特色
任务一:播放电影《末代皇帝》片段,提出话题:众人怎么会甘愿臣服于一个孩子?根据大家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王权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
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用收集到的关于封建王权的资料,并指出封建皇权的特点。
师生总结:封建王权具有专制、自私,残酷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让人畏惧的不是皇帝本身,而是他所代表的王权。
任务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批判封建王权和奴化思想背后的历史渊源
播放视频:奴才相
小组讨论:
①奴才有什么特点?(姿态、表情、声音、语言)
②奴才思想和王权意识有没有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引
导学生研读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诵读、讨论,逐步揭示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化解教学重难点










【学生】各小组选



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在朗读情境模拟中进一步体会封建王权的傲慢、癫狂,以及被统治者的谄媚奴颜。






问题引导法,将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化解教学难点。









以问题驱动,将重点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便于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探究出新知识,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视频导入
小组分享,让学生直观感知封建王权的特点,让学生内心经

写作背景
—针砭时弊









(30min)





师:作为一个消除了封建帝制的民国人,聂绀弩为什么如此痛恨和批判奴化思想?作为同一时代的作家,鲁迅笔下曾有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阿Q,我们一起欣赏。
播放视频阿Q正传的片段

学生平台讨论:阿Q革命的目的(杀仇人、占东西,成为新的奴才的首领)
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消灭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王权阴影下的奴化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作者有感于此写下这篇批判封建王权和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也体现了作者自由民主的崇尚和追求。
本文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者针对当时一些人身上残留着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呼唤人们觉醒起来,抛弃奴性,共同推翻专制统治,为建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而奋斗,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任务二:感受杂文的写作特色
师:这是一篇战斗的檄文,也是一篇杂文,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能否概括一下杂文的特点(篇幅、语言,内容)
生:小组讨论后:篇幅较短、语言幽默犀利、内容针砭时弊。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杂文的写作特色
   聂绀弩(1903——1986)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湖北京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把尖锐的批判掩藏在荒诞之中,在雄辩中时时呈现出俏皮的风格。
知识点: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文化形态。
师:作者在提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那么你认为先消灭王权,还是先消灭奴才?
生;按照各自观点分成两组进行课堂小辩论
   总结:封建社会的王权至上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任何文化都蕴含着时代的特征和内涵。用发展的眼光去正确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形态。























【学生】学生按照各自观点进行分组,并进行辩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正面引导
历知识的碰撞,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思政理念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对封建王权和奴化思想的剖析引导学生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语文以文化人的功能。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更深刻理解本文观点。
    直面现实—还看今朝 小组讨论:
1、当今社会是否存在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试举例说明。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何还会存在这种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3、你认为应该如何消除这种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教师】引导、倾听、鼓励
【学生】思考、回答 联系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塑造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布置作业—小试牛刀 1、完成课本思考与练习第一题P102
2、写一篇有关当今社会王权意识或奴才思想存在现象及形成原因的议论文,发在班级博客上。 【教师】布置指导
【学生】思考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