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马宇民  日期: 2023-03-06  点击: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实践研究

 要:为了培养新时代下工艺美术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通过构建项目、建设师资、建立机制破解传统学校教学和行业传技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艺美术,工作室模式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质量提升专项”“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慕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ZLT43),主持人:马宇民

作者简介:马宇民,男,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陆艳,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

 

新时代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1],作为“密切地关系着人们的物质生活” [2] 的造型艺术,工艺美术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3],但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新时代下工艺美术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陶都中专)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工作室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何: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内涵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首先实现的是工作教育。最初的工作教育(work education)是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以模仿等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4],但是工作室模式下的工作教育发生在指导老师(师傅)和学生(学徒)之间,学生(学徒)以观察、模仿、实践甚至创造为学习方式,主要是学习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等内容。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特点:

1)小型化-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相对于作坊或者工场的区别;

行业中的作坊或者工场以营利为目的,招收大批学徒进行学习和生产,以求快速批量输出手工艺产品。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入门机制,根据一定配比(原则上不突破1比7)招收“学徒”,为有需求和潜质的学生提供更优化的课程。

2)现代学徒制-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相对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传统学徒制指徒弟在私人作坊或店铺中和师傅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学习职业技术和技能。传统手工艺民间学徒制存在知识局限性、技能单一性以及人才培养低效性等问题。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所进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是指导老师(师傅)根据学生(学徒)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

二、为何: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主要价值

(一)弥补传统学校教学和行业传技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班级授课注重知识讲授,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或是无法在知识讲授后立刻通过实践进行验证,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尤其难以形成传统手工艺中的默会知识学习。普通作坊、工场中工人较多,师傅难以关注到个性差异,难以实现有效的因材施教;学徒无法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工艺技能学习。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的优势是技能训练规范、理论学习系统、个性差异教学。首先,工作室是小课堂,具有教师和陶瓷职业资格认证的双师型教师,通过“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学,实现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工艺技能的系统学习,这是传统手工艺民间学徒制难以实现的痛点;其次,工作室是“名家工坊”,学校聘请的行业工艺美术名家在示范演练和行业情境中向学生(学徒)传递其经过长期工作实践所积累的技能经验、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等默会知识。

(二)解决学生差异明显难以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职业院校招生层次参差不齐,生源较为复杂,如中等职业学校,既有能够录取普高高中却不愿意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又有初中时已然是学困生勉强录取中职学校的学生。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在同一个班级内学习时,优秀学生“吃不饱”,落后学生“消化不了”,教师为了照顾落后学生,反复强调基础知识,降低教学难度。这种“兼顾全班”的教学方式限制了有潜质学生的发展。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为有突出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其专业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在工作室小班化教学中,指导老师(师傅)更容易关注到学生徒弟的个性差异,实现有效的因材施教。

三、如何: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构建

(一)项目的构建是核心

项目课程认为, 职业能力在本质上即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5]。不同于学校传统课堂强调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也不同陶艺作坊和工场纯粹执行工作任务,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构建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 项目构建模式

在课程设计中,工作室将知识和工作任务进行结合,学生(学徒)完成工作任务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构建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式项目课程,学生职业能力逐步提升,形成从新手到高级新手、熟手、能手以及高手苗子的纵向发展。工作室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某一个具体的职业能力,还要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工作室按照陶艺制作销售的全过程,开发对应式和分段式项目课程,促进学生在制壶、陶刻、营销等方面的横向发展。

工作室的项目课程指向具体化有实际市场价值的产品,为检验项目实施效果,工作室对外承接订单,按照客户要求生产商品,由市场和客户检验产品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项目课程实践把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与产品出售的结果相统一,产生“学习-生产-促进学习”良性循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上升。

2. 项目开发主体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的项目课程需要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完成。在角色分工上,学校教师主导项目开发。学校教师团队是项目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开发者,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所开发项目需要包含专业知识,以及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相对行业专家,教师更加熟悉职业教育规律、课程开发程序、学科知识,以及知识、技能和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因此更能担当主导职责。

行业专家积极参与项目开发过程。行业专家长期从事陶瓷产业实际工作,熟悉本行业所需职业能力和真实工作任务,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和教师一起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并且根据教师设计的项目课程框架,整理长期的工作经验,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二)师资的建设是基础

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的师资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学校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二是技艺高超且热心教育的行业、企业专家。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师资团队,需要在政府关心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育人网络。

陶都中专工艺美术专业对应的产业服务域是有“五朵金花”美誉的宜兴陶瓷行业,是传统手工业,需要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方式,师傅(老师)的水平尤为重要。陶都中专专业教师和陶艺专家在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牵头下,共建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师资团队,担负起培养适合陶瓷行业需求的工艺美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1.“专职+兼职”“校内+校外”构建师资团队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企业职责不同,各有分工,协调一体培养学生。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要达成校企协同育人,需要搭建多层次师资框架,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学校教师和行业师傅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陶都中专和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合作,通过建立校内外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开展工艺美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校内工作室分为专业技能突出的学校名师主持的“名家工作室”和有技艺特长的青年教师带领的“创新工作室”;校外由特聘或兼职行业工艺美术名家主持“签约名家工作室”,由杰出陶瓷企业建立签约企业工作室(见图一)。各类工作室之间在技艺传授上侧重点不同,学生(学徒)经过“接力式”人才培养,最终具备全面的陶艺工作职业能力。

图一:陶都中专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师资团队结构图

在专业工作室之外,陶都中专聘请陶艺界大师担任终身艺术顾问,组成工艺美术专业指导评价委员会,在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督导教学工作,评价教学成果,引导教学方向。

2.“制标+对标”“培育+遴选”选聘校企名师

搭建的多层次师资框架下需要遴选职业道德素养高、技术技能高的“双”技能操作师傅[5]。我校不断完善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中的“师傅”选聘机制。第一,完善学校指导教师、陶艺专业人士的资格认定标准,以陶艺技能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具体要求,制定《工艺美术类专业指导师傅选聘标准》,挑选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教师和师傅。第二,规范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陶瓷企业遴选过程,制定《工艺美术类专业签约企业遴选标准》,挑选具有市场竞争力,适合学生学习,愿意和学校共同育人的企业。 

校内、校外工作室通过双向学习机制,形成协同教学团队,行业、企业师傅通过职业道德培训,树立良好师傅形象;教师通过下企业进市场学习,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教学团队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项目课程,使“接力式”人才培养无缝衔接。

(三)机制的建立是关键

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构建目的在于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专业上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建立稳固有效的机制才能保障目的达成。除上述指导师傅选聘标准和企业遴选标准外,学校需与企业共同为学生(学徒)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严格学徒入门机制,优化学徒评价机制。

1.形成校企共识、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并融合需要基于共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形成共识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制定相互认同的制度标准,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陶都中专联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制定了工艺美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指导师傅聘用及管理方法、工艺美术专业招生简章、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管理制度、相关专业课程标准,成立了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指导评价委员会,保障工作室的制度化运行、可持续发展。

2.实施严格配比、师徒双选、个性发展的学徒入门机制

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的特点在于小型化和现代学徒制,为确保工作室维持优势,陶都中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工作室入门机制,工作室根据一定配比(原则上不突破1比7)招收“学徒”,一年级学生进入“名家工坊”预备班学习制壶基础、陶刻基础等“基础课程”,工作室老师(师傅)参考基础课程考核成绩,预选现代学徒制学徒,学校再根据学生兴趣、师傅专长进行师傅学徒双向选择。进入名师工作室后,学徒跟随师傅,主攻陶刻陶艺等专业方向。

3. 形成“作品”导向的“学徒”培养评价体系

为保障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的育人质量,学生(学徒)培养评价体系以“作品”为导向。一是建立完善评价环节,进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接力式”培养中,每个环节均有作品产生,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质量与水平的专业评判,这三个环节既是对“学徒”的考核,也是“师傅”的约束。二是建立学生作品的基本评价维度。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商议,学生作品主要从其工艺水平、艺术价值和市场估价等三个维度去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学生作品评价平台。一方面为学生的作品建立作品设计展等评价平台,另一方为学生的商品建立客户反馈平台,综合评价学生作品。

结语:

陶都中专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发展的过程中,工作室里学徒们的优秀作品已经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学校需要一条从制作到销售的小产业链。学校将联合浙江三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一方面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一方面销售“名师工作室”中的优秀学生作品,架构起“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陶都中专品牌的陶瓷艺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包装设计学生创业工作室,持续推进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的拓展和完善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www.gov.cn/zhuanti/ 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18. 

[2] 李红、姚敏苏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 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工艺美术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

[4] Scoot, John L. 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M]. 4th ed.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 Inc., 2008: 121.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6]尹英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业技术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