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说课稿
作者:杨银 日期:
2023-02-16 点击:
次
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一)
(说课稿)
科目组别: 公共基础课程
参赛课程: 语文
参赛内容:《山居秋暝》
寄情闲云野鹤 ,悠悠山水田园。中国古典山水诗歌中总蕴含着一种淡泊宁静,和自然相亲相拥的生活之美。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本课为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通过本课学习,意在引导学生,在诗歌营造的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空静之美中领略古代文人丰富情感。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美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绘画课程,具备了一定专业绘画基础和视觉审美能力,但学生不善于通过文字阅读展开审美想象,不善挖掘诗歌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在赏境,悟情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体会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的特点,结合背景知识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美的探寻和追求,诗歌和美术皆是如此,本课将诗歌教学和美术专业相结合,以寻美之旅的形式,通过第一站寻景之美(品意象)—第二站寻境之美(赏意境)—第三站寻情之美(悟诗情),逐层深入,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
合理利用超星教学平台、移动App 、闯关游戏、 微课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营造课堂热烈氛围,建构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
采用任务驱动、诵读鉴赏、情景教学、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系统优化。
三、教学过程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课堂。
课前自主学习环节:
本课设计为2课时,课前,学生登录超星教学平台,领取学习任务书。
1、利用手机APP上的百度百科,预习本诗,了解诗人、注释,注音等基本信息,自学后在超星平台完成基础知识测试。
2、选取本诗中的相关意象,进行绘画创作。
进入课堂,学生吉他传唱《山居秋暝》,在优美的旋律中,开启本次寻美之旅。
教师针对教学平台上基础知识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及时纠错。
利用手机《为你读诗》软件,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为接下来寻美之旅的第一站—探究诗歌的意象美作铺垫。
小组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明月、松林,清泉)?特点是什么?接着播放《山居秋暝》沙画视频,将诗中的这些意象视觉化。为了让学生系统把握诗歌的意象,我又将意象的相关知识,设置成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以此来检测前面的学习效果,寓教于乐,让学生边游戏边学习。
诗的意境是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领会意境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这是我们学生在诗歌赏析中的重点,为此我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通过对山水田园诗中传统意象明月、清泉的解读,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意象构成的意境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学生探寻诗歌景之“美”的特点。
随后学生通过视频,探寻明月松林,清泉山石之美。
接着让学生将课前画作和本诗的意象进行比较,然后请学生讨论分析:画作中的景和诗中的景有何不同,进而思考表达的意境有何差异?从而让学生对不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意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完善自己的画作,上传到教学平台,师生在线观看,并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诗歌“境之美”的特点。
境由情生,接下来我们将来到第三站探寻诗歌的情感美,我设置问题:本诗写于王维人生的哪个阶段,是少年、中年,还是晚年?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出王维的生平并上台展示。这种“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让学生从王维少年渴望功名—中年仕途受挫—晚年宁静淡泊的情感中理解本诗“情之美”的特点。
古人作画,常配之以文。所以,课堂最后,我让学生化诗为文,将诗句化为优美的文字,题在自己的画作上,以这种创新的方式传承诗歌文化。让这些美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有丰厚的文学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炼本课要点,我设计如下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1、利用“为你读诗”手机软件,配乐诵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上传至网络。2、任选一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独立创作一幅画,配以文字。
四、教学效果
回味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将小组互评、朗诵评价、在线讨论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
在探寻诗歌“美”的历程中,合理利用音视资源、教学平台、移动APP、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较好的带动学生融情入境,让学生动起来,让古诗活起来,激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个体二度创作,实现语文和专业两个层面互为促进,不断进步。
传承中华经典诗词,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引领学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