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社会文化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发展与影响研究

作者:杨银  日期: 2023-02-16  点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迈向更高层次,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提供了无懈可击的动力支持。在网络资源日益爆棚的发展态势下,各行各业的网络语言不断滋生,使我国的国语文化遭到了很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具有不容小觑的负面效应。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意义,希望能够为语言的发展和净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以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积极推进效用,降低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优化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社会文化;网络语言;影响
前言: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世界已经打开了网络一体化的全新格局,然而由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变革,人们的用网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互联网技术革新发展的浪潮也一直未停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各领域发展的运行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发展进程提供了速度与效率的切实保障。然而,互联网的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在改进各领域事业发展价值取向、促进社会迈向快节奏发展轨迹的基础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负面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负面问题就是很多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被发掘出来,通过网络渠道大肆传播扩散,进而形成固定的语言发展模式,形成网络热词,成为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口头语。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多极化构建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并在社会上不断衍生发展。网络语言并非一种规范性语言,其自身具有多种与规范化语言存在巨大差异的特征,如奇异性特征、随意性特征等。网络语言虽然能够给人们带来文化思潮方面的想象与延伸,但是这种新的语言文化形式并不具备相应的规范性标准,只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新奇之感、迷惑之感而已。同时网络语言也并不具备立意的清晰性与准确性,往往会将人们带入一种模糊的意识概念中。网络语言的肆意盛行使得当代人思维品质、情感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塑造产生一定的偏差,对传统国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时代萌生的一种新生态语言,这种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较而言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时尚色彩与奇异色彩,并且人们对于这种异类语言的传播与应用通常缺乏一定的理智性与明确性,很多人并没有准确识别这类语言所意指的社会文化内涵就盲目跟风,在别人的带动下陷入了人云亦云的迷离状态。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文化群体因无法抗拒新兴语言的诱惑,使得基于社会规范语言文化的思考能力不断衰退。另外,网络语言普遍具有一定的戏谑性,往往被人们用于某些非正式场合的随意性调侃,给人一种时尚潮流之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对我国正常的社会文化意识产生干扰,严重时还会在非理性社会风气的不断爆棚中扰乱社会家庭的正常发展秩序。
(一)从词语构成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从词语构成角度来看,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较为缺失,例如,将“大虾”指代“大侠”,用“酱紫”表示“这样子”,而“摸鱼”表示“不专心,偷偷做别的事”。这类网络用语曲解了国语文化的实质内涵、本意与功能,使国语文化在应用方面出现了乱象问题,偏离了国语文化的正道,没有达到语言规范化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端,无法满足社会文化在新时代中实现长足发展的需求,使社会文化的发展速度与效率都陷入了缓慢的进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增网民数量不断扩大,有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网民刚刚跟上网络化发展的节奏,且正处于语言学习与思想观念塑造的关键阶段,纯净规范的语言环境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一些粗暴庸俗的网络流行语就容易把青少年带偏,比如“三社”流行语:“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社会性死亡”,“躺平”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广大青少年对于网络平台中充斥的各种神秘语言意识较为模糊,缺乏准确识别的能力,网络流行语大步流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逐步侵蚀这些青少年网民的思想,使这些网民逐步陷入异化语言的表达空间,从而挤压正常社会文化发展的空间,降低其社会地位,削弱其社会文化受众程度,使社会文化逐步淡离人们的视眼。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语言属于创新科技与互联网技术优化发展下共同造就的一种具有时代特性的新兴文化产物,与传统社会文化相比,其对于新时代下的人们而言散发着一种新鲜感,这也能够充分迎合人们乐于探索新事物的强烈心理,很容易聚焦大众的眼光,赢得大众对这种新视阈下特殊文化的青睐与追逐,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与对网络语言探索的心理欲望越强烈,网络语言就会被挖掘得愈加深入,其在社会中弥漫的气息就会愈加浓重,例如因为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发酵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楼脆脆”,就引发了大众对楼盘房屋质量、无良开发商以及高房价等涉及房地产事件的关注和热议。随着网络科技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增,网络语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渗透速度也会不断加快,各种网络语言在社会中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误导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应用,使人们逐渐淡化对规范文字以及规范语言的正确应用和表达,导致国语文化陷入信任危机。例如网络上称“喜欢不喜欢”叫“稀饭”,这就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二)从音准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网络流行语言中,很多不具备标准发音且听起来具有一些谐音感的词汇频频出现,如:“酱紫(替代“这个样子”)”、“你造吗?”(替代“你知道吗?”)。由于人们过度追逐新潮流带给自己与他人的与众不同的体验,习惯于用这种网络语言来取代那些标准的语言文化表达形式,进而满足自己虚荣的内心。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演变成了网络语言的受众者角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促进网络语言宣传与发展的一份子,为网络语言在社会中的大面积流动提供了强效助力。然而,由于这些网络语言在发音方面缺乏一定的标准性、规范性,因此,若人们没有提高注意,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在说话时养成对这种语言的过度依赖和惯性使用,长期应用这些网络语言与他人交流,那么,久而久之有些网民在发音时就会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现象的一种现实反映。此时,那些对网络语言“中毒”较深的人也就很难再改变自身这种口齿不清的常态化发音标准。不仅如此,其通过与别人沟通还会误导更多人对语言文化的应用以及对多极文化的价值观取向。因此,网络语言的泛滥最终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新时期人们语言交流规范化发展的有效生成。结合此观点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被削弱的问题,就必须要从网络语言着手,提高人们对网络语言以及社会文化二者的认知,广泛宣传国语文化正规发展的重要性,让人们充分了解到网络语言的利弊之处,并做到对网络语言与国语文化进行有效鉴别,可以会意网络语言,但是尽量不要去大肆传播和应用。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杜绝网络语言的泛滥,避免网络语言的发展对社会文化带来更多负面影响,使人们能够回归到正常的文化认知思想观念中,将国语文化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目标,重塑社会文化的新生,为社会文化提供更多便利的推广与应用的渠道。
二、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意义
网络语言是一种开放型的新生语言种类,这种语言虽然占据了新潮的形象与地位,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低俗性,不能融入高级文化领域,也不能应用于某些正式场合的语言表达中。多数情况下,网络语言都是出自平民之口,他们通常并不具备优质的文化素养与文化价值观,热衷于追求时尚和潮流,对于网络语言的来袭更是跃跃欲试,充满了激情。网络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够助力人们便捷沟通,这也为网络语言传播速度的加剧与应用范围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当前现状来看,网络语言已经流传到了大江南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成为人们惯以应用的口头语。不仅如此,网络语言也为高端文化的通俗化提供了有效契机,促使大众文化迈向蓬勃发展的新高度。各种各样的传播载体不断涌现,使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网络语言的深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并且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文化的价值取向,为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在这种新潮文化的引领与刺激下也被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
(一)网络语言的衍生与发展使语言表达方式更具丰富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新思想、新意识不断衍生,并由此而被挖掘出海量新词汇。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赋予了某些词汇以另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为了使新生态词汇汇聚更多先进力量,增强现代化语言表达的效果,现代汉语词汇也从多地方言、传统语言、网络语言或其他多元文化元素中汲取创新资源以扩充能量。网络用户以构词方法为依据,结合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创造具有时代感的新型词汇,为人们的口语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使人们在口语表达时语言艺术更加富有特色,同时也为我国国语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从某种程度来说,提升了新时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创新性与艺术性色彩,为当代社会人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交流方式和渠道。
(二)网络语言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对创新文化的追求
青少年是我国全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的一个成分,在网络语言伴随时代而不断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网络语言对广大青少年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作用,为青少年网民提供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明语言,使青少年能够提高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与鉴别能力。正确看待与使用因时代发展而造就的网络语言这种新生态文化,将这种新生文化作为提升自我、丰富自己知识视野的一个重要元素,加强对网络语言的修正与正确运用,使网络语言能够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或者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积极效用,开拓广大青少年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品质,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些青少年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突出自己在文字方面的艺术感,在签名时喜欢使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字来渲染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来给别人留下独特且深刻的印象,这也侧面体现了这些青少年对创新文化的追求,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富有创意性的文化元素也恰好符合当代青少年在语言词汇方面的创新需求。
(三)网络语言的运用可以使社会文化资源迈向品质化与创新化发展的道路
网络语言在表达方面更具生动、形象、潮流之优势,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先进力量,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正确传播与应用,可以为广大网民带来更多健康文化的引领和支持,使社会文化资源迈向品质化与创新化发展的道路。而且加强网络语言的高效应用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当代社会的人们正视时代的发展,正视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一切事物都心存善念,提高人们的思辨能力,使人们保持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愿意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生机与活力。
(四)网络语言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多姿多彩的思想知识文化环境
加强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应用,积极开展多样化创新型网络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建立完善的网络建设管理体系,将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完美境界,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语言应用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上,使其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为营造积极的社会风气而服务,为创新文化元素、开拓社会文化发展道路而服务,为培育人们的国语文化素养而服务。使社会文化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融合与助力下迈向更加理想的发展格局,使时代因网络文化的出现而更具价值魅力。将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与相关论坛以及科技等多种媒介紧密联系到一起,带动社会文化以及网络语言这种新兴文化的共同促进,使各领域文化都能实现互相包容,互相成就,进而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多姿多彩的思想知识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网络语言的出现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多极化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然而网络语言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国语文化的真实内涵与本质属性,扭曲了国语文化的真正意义,使国语文化的良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威胁。但是,网络语言也是利弊相随,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合理利用并规范网络语言,一些新词新语通过大众的选择、专家的鉴定还是能进入新时代汉语词汇体系,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汉语言体系,并对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和视野,更好地发挥语言沟通与交流的功能。在此视域下,让我们的社会文化更具多样性、包容性,不断与时俱进,鲜活生动。

参考文献:
[1]高莹. 语言文化学视域下中俄网络流行语对比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21.
[2]蒋溢真.作为一种社会方言——论网络语言背后折射的大众心理[J].智富时代,2019(01):185.
[3]汪剑. 社交媒体下2015—2016年国内网络流行语现象与传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
[4]刘赛男.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传播与社会文化考察[J].视听,2017(03):98-100.
[5]王甲旬,梁颖.从网络语言暴力看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天涯社区“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1(0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