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从过去走向现代:加快推进全员化课标培训,促精神转型。
全省中职学校语文老师对课标理念和体系、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不清晰、不充分、不深入之处,“畏难”和“畏新”心理依然存在。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较多关注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等课程因素,而较少关注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心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往往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化事件”。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首先就是教师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思维方式的重塑及人格涵养的提升过程,教师要积极参与,拥有成长心态;教师要克服恐惧,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理解新课标,创新个人实践。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新课标》落地实施首先要建立覆盖全部关照全面的全省培训,在学标、贯标、用标中促使告别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因循守旧的教育习惯和状态,朝向蓬勃丰盈的精神成长,重塑和升华专业生命。
(二)从理想走向现实:同步编写指导性实施方案,促课标落地。
从调研看,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专题教学单元目标的设计和语文教学资源的研发成为一线教师落地实施《新课标》中普遍存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而这也是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的问题。教师理想中的《新课标》指导性实施方案应符合理论上的功能预设与价值定位在内容构成上,一要提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由于语文学科特点所致,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描述较为宏观,缺乏微观透视的行为目标,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的区分不甚明显,界限模糊,或互相区分或互相渗透,3因此语文老师在确立单元学习目标与专题教学内容时,难免产生困难陷入混乱;二是补充教学资料,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一方面弥补部分学校与教师参考资料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多元资料供教师自主选择;三是提示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提供细致多元的教学流程和思路、教学方法与建议;四是提供评价工具与评价策略,解决“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的问题,《新课标》对学习质量和学习评价进行了重要表述,指导性实施方案要指导教师运用评价的新理念、新指标、新方法,供教师对教学和学习进行评价、反馈与调节。
(三)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广泛开展教研互动,促创新实践。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一直以来被视为不同的视域下存在的不同的内涵和理解。“教教材”属于“圣经式”教材观,以其封闭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容易扼杀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专业成长都有危害。“用教材教”是教师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研究以选文为媒介和工具,从中挖掘需要学生掌握的语文要素,再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在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专题教学为特点的《新课标》落地实施中,要分专题、分层次、分区域开展《新课标》教学案例研讨、观摩活动,针对不同研训需求的老师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引导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和新常态。
(四)从个体走向协同:建立优化评价机制,促统筹保障
针对调研中一线教师期盼的培训保障、激励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凭借一线教师个体之力难以行高,凭借基层学校个体之力难以行远,要进一步依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力量,将《新课标》的落地实施科学纳入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评优评先,激发教师进行改革创新的内驱力;要进一步依托省学科教科研中心组,集聚全省乃至全国的职业学校优秀语文骨干教师的力量,建立公共基础课资源共享机制,开发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共享课程资源,建成具有我省职教特色的个性化学生学习档案;同时,要进一步开展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打破一张考卷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手段,让教、考、评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