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文化始终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在文化的引领下,才能真正构建中职和谐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氛围,培养适合未来的职业技术工人,为学生数学文化冲电,从而营造出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
关键词:数学 数学文化 师生关系 价值观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我国齐民友先生在《数学与文化》中说:“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数学文化,就是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而狭义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是一个单独的板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需传授的是数学文化。以某中专紫砂陶艺方向紫砂实验班为例,中考数学试卷满分130分,全班平均分为49.7分,最低分为23分,50分以下21人. 对于这些数学负翁们则把数学视为升学的冰山,一致认为数学是一门“与实际无关”的“枯燥乏味”的抽象学科。从2014年以来,中职校教师面临江苏省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学测”)的压力,长期停留在“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上,而忽略了数学教育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学什么”、“学多少”。因而从文化角度来关注数学,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无疑是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打破现有僵局的有效方法。数学文化的修养往往比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在深层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能拓宽用理性思维对待未来职业生涯的视野。
从数学学科本体方面来理解“数学是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从科学语言方面来理解“数学有简单性、深刻性、统一性之美”;从数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数学可以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在紫砂实验班的学生的眼中,学习数学的过程只是冰冷的过程,学习数学的成果是无用的工具,但是,若我们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去,把教育价值的文化点挖掘出来,以恰当的带有文化气息的手段去哺育学生,那整个思维过程将是火热的,数学课堂的磁场将是流动的。而数学学习的过程,将会是学生体会数学思维抽象性、逻辑性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数学思维的过程、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理性态度与精神品质的过程。此时的数学教育就将是传承和发展数学文化,数学课堂将会是“化人”的阵地。
怎样融合数学课堂文化,就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面临的难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
鲁迅的《准风月谈·难得糊涂》说:“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教学亦是如此。对于紫砂实验班学生,他们初中数学的掌握是非常不扎实的。例如计算机老师沮丧的反映,在二进制的教学中提问到求值幂值,能回答出答案只有7个学生,实际发现班中基础较好学生需用2*2*2=8解答此题。但是,与实际生活想联系的逻辑类题,如“某班级有学生35人,在学校的一次运动会中,一直该班级有13人未参加比赛,有12人参加了田赛,有15人参加了径赛。该班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该班级同时参加田赛和径赛的有多少人?”能解题的达1/3,大大超出预期值。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的为数学开放式问题,此类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师生间的有效沟通----牵蜗牛散步的理解、宽容
曾在现任班级问过:“你觉得,数学课和你有什么关系?”得到较多回答的是:“我觉得数学课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者“我觉得数学课有我没我,并没有任何的差别。”“你觉得学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得到较多回答的是“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数学课上没有我,根本不会有人注意。”
事实体现缺少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师生之间是零交流的。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但更多时候教师只考虑到教学任务、教学目的,遗忘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怎样把我们的目标变成学生的目标,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话语,明白教师的上课意义,让学生能跟着教师进入课堂,而不是游离在课堂外看戏。中职学校非单招班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能力本就薄弱,学生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降到最低,和教师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若教师一味的用“冷方式”--一言堂、不管不问处理,那这样的课堂就是零交流课堂,教学的效果微乎其微。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的关键。
围绕着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进行师生沟通,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好习惯,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挫折情绪管理,尤其是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爱心、诚实、合作、专注、自信、创造等良好品格在教育中最为重要,传递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并答疑解惑。
在数学课堂中试着牵着蜗牛去散步,层层诱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享受静待花开的美好。
三、师生间的相互认识----运用同理心接纳对方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心理咨询师丁安睿老师在讲座中问过:你和一个5岁孩子面对面站,怎样让5岁的孩子牵起你的右手?我们回答最多的是,让孩子转身与我们同侧,牵起他的右手,在让孩子会到原位。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大人转到孩子一侧,站在他前方,轻轻拉下他的右手,说这是我的右手。这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表示:时刻不忘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本着对儿童的认知特性、情绪变化、行为动机诸教育心理要素多年的研究与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情感上与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达到深切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者要有跟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所以教师只有愉快地和学生一起参加学习活动,一起读书,只有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进去,才能成为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发现到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堂也是如此,若教师只是站在学测的角度,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通过学测,那学生将学的非常吃力,但是教师融入数学文化,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教授知识,学生将改变听天书现状,真正急学生所急,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四、形成师生共同接受的价值观
教师负有正人心的任务,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提到“师弟子者,以道相教而为人伦之一。”“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
价值才是我们的终极行为指南。它指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能够提供给我们动力。往往也是一个人于另一个人,在同样的处境中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不同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只有真正深刻的关系自己所做的事情,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我们才有可能全情投入。比如,通过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痛苦的被强迫的过程,那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去看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去采取与数学学习有关的行为。根本不需要人督促也不需要外界的压力。
融入数学文化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更注意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紫砂试验班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的是紫砂手工制作行业,更高要求手脑合一,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在思考、交流、猜想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体会“诚信、敬业”。本学期笔者主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聘请四位学生当小老师,并配备四位助教,协助管理各小组纪律,小老师负责检查每组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基础知识答疑情况。整个课堂磁场是流动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和谐、友善”。
张文茂校长曾说: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是一颗树摇动一颗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经过一学期的融入数学文化的学习,紫砂实验班的学生对待学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初步的计划,有了配套的行动。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考试中也体现出数学文化的力量。期末考试中最高分95分,90分以上4人占8.5%,80分以上11人占23%,70分以上10人占21%,平均分为67.6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重新回归了。由此可见,融入数学文化后,数学课堂的效率提升了只有以一定的数学文化为基础,给课堂创设处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数学课堂中的所有学生能够在一起生活、学习、娱乐,数学课堂的动力场才会是流动的,学校才是温暖的,师生成员之间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只有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学生才会透过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图形的简单组合,经常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领略到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同时数学课堂才会成为适合未来职业技术工人成长的地方,成为学生数学文化的充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