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浅谈中职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作者:邱阳  日期: 2024-10-31  点击:

浅谈中职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    邱阳

 

【摘要】揆诸五千年国族历史,中华文化深镌于国人之思想意识与社会规范。当此信息化带来的世界扁平化、多元化大趋势中,国人对于本族文化的认同面临着挑战与考验。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自身文化根基的薄弱使这一群体对于中华文化认同愈显孱弱。因此,中职学生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以教授中职历史为本为例,探讨历史教学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面向中职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立足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热爱,呼应着中职学生历史教学的需要,关照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中职阶段的青年学生,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打磨,沐浴了信息化的浪潮,经受着中国风的吹拂,经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对文化的感知力与领悟力已经随着其心智的成熟而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此之际,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之于学生的渗透、感染与耦合无疑更加有效。而中职阶段历史,较之初中,多了史域的广度、史观的深度,研究的厚度、文化的向度亦是更进一层。由此,中职历史教学中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得其时,得其势。

一、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点

中华文化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博大源深,气象万千。中职历史教学中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当谨守历史学科界域,着眼文化脉络走向,突出传统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深刻感知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质是一部全方位的传承史。四大文明古国,文明之河流未曾枯竭断流者,唯我国我族而已。无论是汉字的演变,器物的演化,制度的迁转,无不脉络宛然,草蛇灰线,有迹可循。以言汉字,自甲骨而金文而大小篆而汉隶乃至于行书楷书;以言家具,自先秦席地而用之案几,之于接纳胡人而后之椅桌床之类;以言制度,自秦之商君书到汉之约法三章到唐之唐律疏议:凡此种种,讲述其史,自当带出其流转演进线头,以使学生见一斑而窥之全貌,深刻感知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不绝,并引以为骄傲。

引导学生深刻明了中华文化的社会性。中华文化特别是其主要支撑儒家文化自孔子以降,即以“仁”为核心,“礼”为基石,“仁”“礼”并重,以之调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华民族之“仁”、“礼”文化较之其他国族,成文较早,成型较早,成熟较早,成法较早。由是,奠定了中华文化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其对社会价值、道德标准、尘世生活及行为方式的强烈关注之特点沿袭至今,继续发挥着标举社会价值、调节人际关系、和谐世道人心、激发家国情怀的功用。此一独特属性,亦为我国我族历经颠簸而不散的缘由。历史教学中,当使学生有此明了,有所体悟。

引导学生深刻体察中华文化的发展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华文化从不故步自封,始终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前瞻性,始终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发展观。在漫长深厚的历史中,朝代更迭、政权轮换之于中华文化并不是一个内卷化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总体上革故鼎新、代有新质的前进性演进。自先秦的封邦建国到秦汉的郡县治国,自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到隋唐以降的科举考试,从汉代张骞通西域的陆上交流到有明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交往:中华文化在历史的运动中建构了运动的历史,呈现出带有一定螺旋形与包容性的变革与发展。是以在历史教学中,指出并强调这种螺旋与包容,对于学生观照理解当下“一带一路”等大政方针不无裨益。

二、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条件

要有鲜明的教学导向。教育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其绝非单指学生与教师所共同完成的双向互动,还需有恰当的教学理念来给予相应的支持。理念即是导向。中职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认清中华文化内涵价值。与别的学科对比,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且复杂,其所含有者,非止军事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亦涵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及思想文化。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文化相互融合,这决定了中职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要随物赋形,因势利导。例如,在教授历史读本“中国历史”部分第四章“百家争鸣”时,教师即可阐发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以使其座下弟子专精与博取相结合,一专多能。教师自可借由此处,生发开去,顺势引导学生,辨析比较孔子教学之道与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异同,与思辨中增进中职学生对历史文化变革性和继承性的认识,增强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砥砺。又如,在讲授汉、唐、宋、元 明等不同时代对外交往时,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其对外交往的路线选择,再渗透进对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认识,从而引导青年学生以古观今、以古照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此种导向,于中职学生而言不啻为文化探险,其效果会别开天地、另有境界。

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今天的中职学生,成长于网络化、信息化的文化环境下,其文化来源、文化视野、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已非往昔所能相望。故今日之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践,机遇与挑战等量齐观。是以不能不要求中职历史教师之专业素养更加深厚。其一,教师本人须对中华文化认同与热爱,弃绝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主义流风所及,心中确立中华文化的四梁八柱,并在生活中、工作中自然流露。其二,教师本人须厚积本国史学。教学之余,举凡传统文学名著、史学名著及相关普及读物,皆当入眼一览,甚或细度钻研。仅仅读一本教材,看一本教参,搜一下网络,绝不能胜任历史教学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盖其识见不高,效果也贫。其三,教师本人需有国际视野。文化的演进离不开不同形质文化的互动交融。中职读本的历史教学,本就有世界史一部分,在涉及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时,需在中外文化交融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考察进而讲解。故而,八小时之外,不妨泛读诸如“全球通史”、“美国文明的兴起”与“探寻古罗马文明”等著作,拓宽历史教学的视野。

三、中职历史教学中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

中职历史教学中践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立足历史学科特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有效有为教学上下功夫,使历史教学现场成为文化传承之场域、精神培育之场域和价值引领之场域。

深入挖掘思想精髓。中职历史教学中践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质言之是一种国族文化的传承行为,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再生产行为,是新的文化时空中民族意识的再积累行为。煌煌一部《二十四史》,纵横历史长河,澎湃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微言大义中蕴藏着的道法自然、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具有穿越时代的价值,具有惠泽世界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义理主张,理解其精髓,化用于课堂,传之于学生。其中最可重要者,是引导学生尝试阅读史学经典,直观体验和理性研究相辅,让学生与经典对话,以新青年之新思维为古老的义理赋予时代的新意。

整体把握历史进程。我国我族的精神追求、处世方式和文化成果皆为漫长岁月中层积叠累而成,端赖强大悠久的史官文化,幸得流传惠及千年。中职历史教学须得让学生在修习本国本族既往历史中于此有一整体了解、整体把握。中职历史读本“中国历史”之十一个章节,每一章节皆有对于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嬗变与发展之介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编者如此安排之苦心不可不察,课堂讲授时,于知识点之外,更当在讲解中引导学生站在现代高地整体认知中华文化嬗变过程,使得学生对炎黄文化初立、西周易学诞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文化节点了然于心,进而体悟到中华文化发展过程绽放出的辐辏八方的包容性和绵延五千年的生命力,从而真正感知、领悟与体认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其文化追求和民族精神。浩瀚如星河的典章制度、文艺作品、精美器物等解码着我国我族的心理纹路、思维范式和审美格调。每一个中华文化符号自有其时代背景,自有其文化意涵。在教学中,教师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立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位阶,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进程、历史现场,探寻理解中华优秀文化内在的人文价值。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及嬗变的进程中交汇、融合进而形成了“大一统”观念,形成了民族团结局面,以及基于此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同时,中华民族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在同仇敌忾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磨砺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深厚坚韧的爱国主义传统,这都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需要高扬的中华文化精神。

总之,中职历史教学践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厚丰富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发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引领学生以历史的视野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以达到真正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胸怀,实现立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蔡长斌.新校园(中旬).201511

[2]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凌袁春.现代职业教育.201822

[3]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薛雷.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4]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

[5] 林丹 . 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现时代文化创新的路径——以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分析框架 [J].人文杂 志,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