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网络新词产生的社会叙事背景及其文化价值批判

作者:杨银  日期: 2023-02-16  点击:
网络新词产生的社会叙事背景及其文化价值批判
宜兴开放大学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杨银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青少年网络语言的文化批判与语用价值(项目批准号:2020SJA0769)
【摘要】网络新词是在一定的社会叙事背景基础上产生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汉语语言系统;从社会媒介传播形态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预示着话语权的转变;从社会文化价值意蕴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从语言的语用价值角度来说,网络语言需要规范引导甄别借鉴。广大青少年要用理性思维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了解其文化内蕴,在批判中借鉴使用。
[关键词]网络新词 社会叙事 文化价值批判
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较为鲜明地体现在词汇的应用和发展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的产生为背景的网络新词,从上个世纪末期的萌芽阶段发展到现在,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随着依托无线网络技术产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施设备的产生,人们依托网络进行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的沟通交流拥有了新的语言环境。在这特殊的交流空间中,词汇敏感地指称事物。广大网民为充分利用词汇表情达意,一部分新词应运而生,一些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络空间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
一、网络新词产生的社会叙事背景
网络流行语一般是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及其意义符号,是网民之间进行交流的约定俗成的具有表意特征的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在《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一文中指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对于网络语言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一般的观点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网络聊天平台中经由网络传媒的推动而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总的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通常借助谐音双关、套用句式等方式,比如说“可奈”表示“可爱”,“稀饭”表示“喜欢”,“美眉”表示“妹妹”,都是因为这些新词与原词存在谐音关系,通过网民之间的“约定俗成”,它们之间才产生了共同的意义指向。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得一些社会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发酵,由此滋生出很多源于事件中心的网络流行语,呈现出风趣幽默或发人深省等特点。例如由于大蒜行情见长,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价格,于是网友就根据“算你狠”的谐音喊出“蒜你狠”的网络新词;随后豆类食品价格也见涨,网友根据相声“逗你玩”中的段子又创造出用谐音来所指的“豆你玩”这个词。这些通俗易懂的词通过网络流传开来,被大众所接受,甚至进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另外还有一些象征符号与所指之间没有确切联系,其语言符号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被赋予了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神马都是浮云”。虽然这些流行语与所指之间没有具体的联系,但瑞典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所有符号都应视为基于规约的标志符。”由此可见,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指代某些事物的记号或者标记,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和某个事物或事件结合起来,才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批判
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是同步的,社会上出现了新的事物或者现象,语言就会具有较强的敏锐性,随之产生或者创造出新的语汇来指称。网络流行语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社会价值判断、文化意蕴内涵以及人们心理认同的综合反映,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一)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汉语语言系统。
网络流行语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文化在语言系统中变化发展的一种形态。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语言的形态也多种多样,其流行和传播显示了汉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因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备极强的时效性和社会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部分网络词语消亡了,又出现了新的网络词汇,而另外一部分为大众认可的经典话语留存了下来,这些词语丰富了汉语言系统,给语言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在林纲《网络语言学教程》附录三中收录的《2016年网络流行语》中就有“蓝瘦香菇”、“洪荒之力”、“葛优躺”、“套路”“你咋不上天”等新词新语。这些词语以生动形象的表述,便于识记的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高频使用的词汇语汇,在大江南北迅速传播。
(二)从社会媒介传播形态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预示着话语权的转变。
基于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政府和民众越来越重视网上的声音,因此网民通过网络发声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网络对于社会事件的报道,广大网民并不会照单全收,而是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途径进行深入发掘,探究搜索出事件的真相。基于事件发展的态势和结果就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素材。网民们再对事件进行高度概括,进行再创造,复杂的文字表述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了的较为经典的表述。这些词带上事件本身的色彩开始流传开来,并且被泛化运用到广大民众所能想到的各行各业。
(三)从社会文化价值意蕴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
由于网络新词在网上传播流行,不受地域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和束缚,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空间较为自由广阔。网民们凭借集体的智慧,在宽松的环境下创造出富有新意的词语和神句,例如《流浪地球》中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极具“魔性”的话引发了大众的笑点,一瞬间席卷全社会,大家争相以此造句,刷爆各大网络平台。例如:“行业千万种,守法第一条,坑蒙拐骗偷,铁窗两行类泪。”“娱乐千万条,学习第一条,平时不努力,期末两行泪!”这些形象化的仿造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令大众在会心一笑中获得启示。
(四)从语言的语用价值角度来说,网络语言需要规范引导甄别借鉴。
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归根结蒂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网络世界被重构或者异化。其中不乏粗言俗语、色情暴力以及被高度符号化的生僻网络用词用语,如果长期浸淫在这样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将受到严重不良影响。所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有必要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对于一些恶搞甚至篡改汉语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及时纠正制止。
1.抵制同学圈、朋友圈不良网络语言传播。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传播速度非常快,并且呈现出受众年龄不断年轻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受众群体其年龄段在不断下移。年轻人更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为赶时髦、跟风、融入群体,借助某些语词显示自己成熟或有能耐,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或关注。这种种动机都会促使青少年良莠不分,去学习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2.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网络空间鱼龙混杂,一些网络用语会使青少年分不清什么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更有一些特定的网络用语只在狭小的圈子里存在,别人难以理解。长此以往,就会引导青少年沉迷于固定的人际交往圈,从而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另外,在不良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容易迷失自己,失去理性思维的能力和对是非观点的判断力。这类群体中就容易产生“杠精”、“键盘侠”、“网络喷子”等极端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他们不仅自身难以融入社会,甚至还会破坏网络秩序的稳定甚至危及社会。
综上所述,广大青少年要用理性思维的眼光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了解其文化内蕴,在批判中借鉴使用。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也要协同引导,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设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江雯.浅议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散文百家(理论),2021(05):130-131+133.
[2]刘玲妙.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J].新闻世界,2014(07):181-182.
[3]齐金花. 网络语言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
[4]宗锦莲.透过网络语言看青少年文化的特点及其建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