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从“范文”到“例文”的英语书面表达讲评策略

作者:张君兰  日期: 2023-02-14  点击:

从“范文”到“例文”的英语书面表达讲评策略


                          

摘要:书面表达是实现高中英语语言输出的重要手段,实现从“范文”到“例文”的作文讲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语言能力,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定教的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范文;例文;讲评策略

         一、引言 

  写作是高中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语言输出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或教师个人因素影响,写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有限的语言输出环境中,改进手段,提升实效,而写作讲评课是提升书面表达水平的常用的方法。罗惠英(2011)指出,“写作讲评课是英语写作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王勇,2015)。

   讲评作文无疑是教师主导的体现,是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亮点进行统一点评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个别作文进行启发和点拨的阶段。不过,在现实课堂中,教师为了放大优秀作文的正能量,教师常常从全班学生中海选优秀极品作文,教师时而亲自动手对这些作文再来锦上添花,然后让其余学习模仿。殊不知,由于这些作文的质量过于优秀,学生往往可望而不可及,尤其是经老师“包装”后的作品更是缺少真实感,不切学生实际,顾及不到大多数,激不起全班同学的共鸣,因此这些“时尚作品”的模范辐射效应在实际教学中也大打折扣。当然,优秀的范文也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但事实是学生更青睐于就地取材,进行来料加工,写出上乘之作,体验写作过程的获得感,也来过把“逆袭”之瘾。

          二、以“例文”为讲评材料的策略及意义

 1.例文是学生英语作文的书面“写真”,讲评接学生写作“地气”

  学生的下水作文,无论是优秀还是拙劣,都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是学生书面表达水平“已知区”的外部表征。即便有的作文还显稚嫩,甚至漏洞百出,也是学生真实的“杰作”。从学生的真实例文出发也是教师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的集中体现,能不能从学生的例文出发,反映了一个教师是否内心真正接纳学生,真正帮助学生从现有写作水平走向更高写作标准。但有的教师急功近利,对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视而不见,转而以标准答案和范文让学生“以正视听”,殊不知,这种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写作指导很难让学生实现写作水平质的提升。

   当前,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网上阅卷系统,该系统对写作的规范性有了明显的提升,与过去的手工批阅相比,作文“外在的美”显得更加突出,第一印象分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为了适应作文批阅新常态,教师可利用实物投影或网上批卷系统向学生直面作文批改的经纬,让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规范性有了亲身的体验。这样,有些属于学生态度方面的错误学生会不言自明,自查自救,这比教师若口婆心说教效果明显要好。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结果发现学生在书写规范性、美观度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可见,有时让学生和自己的作文面对面,自己给自己的作文打一个“预评分”,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例文凝聚着学生真实的写作思维活动,讲评更易“吸睛”

   其实,对于一个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英语写作能力的上升也并非易事,涉及到太多细节,如布局谋篇和谴词造句等,从微观上说,要考虑单词的拼写,词组的固定搭配和句子结构的句法正确性等。由于对写作的惧怕,很多学生会有潜在的抵触或消极情绪,根本谈不上自觉、愉悦地进行写作(宋顺生、汪富金,2015)。《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要以形成性或过程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和合作等手段,体验成功感和获得感。”也就是说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教育部,2003)。因此要想讲评取得实效,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真实写作思维活动基础上的讲评,通过真实的讲评,学生的思维得以扩散和敏锐,写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地提升。这样的评讲关注了一个个“我”,关注了学生写作思维和认知的个性差异,融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对学生的写作过程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旦聚集焦到个体差异,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共性错误,教师可当众点评,大家对号入座。对于个性错误,教师需蹲下身子给予点拨,如有的内容不合题目要求;有的中式英语味过浓,有的混淆了及物和不及物动词,有的句子成份和结构性错误较多等等。之所以此时教师的点评能触及学生的思维,是因为这些错误“与我有关”,而优秀的范文再优秀,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指导意义不大。“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写过、体验过、参与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反思过,成长过,书面表达水平才能真正一步步提升起来。

3.例文各有特长,可让学生交互借鉴学习

交流和展示环节是讲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不同的作文有不同的优点和特长,经过交流和展示,将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会自觉的效访好的例文。因为这些优点是来自于学生作文的真实例子,具有可模仿性。其次,同伴间有相互“攀比”的心态,他们不认输的学习精神会激起他们产生“你会,我也能会”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再次,“兵教兵”易于在同学之间顺时展开,同学们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手段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既有利于同学间学习写作之道,也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更增强了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当然,教师也要适当有为,适时作为,顺时启发和点拨,促进同学间学习的发生,为同伴学习注入动能。教师要根据作文讲评课的目的和侧重点,有目的的遴选出例文,通盘考虑各种优势的协调性,如书写、句子搭配、高级句型运用频率和篇章结构的协调性等等,比如笔者在一次讲评展示环节中,就选取了不同学生表达“对……持有不同的观点”的不同方式和风格,让学生效仿之,学生提供的表达有①hold different opinions towards…②opinions 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s follows等等。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自信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三、  结语

总之,高中英语作文教学在现实中低效现象较为突出,教师往往走不出“学生先写—教师批改—背诵范文”的怪圈。所以,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作文完成后创新讲评策略、讲评方法和手段,并在学生的例文中就地取材,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就学生的作品为切入点来剖析书面表达的方方面面,定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很多文本具有很深的价值,教师却没有充分挖掘,只是对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缺少对思维和情感的拓展,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学情考虑,或任务式解读,还有的是习惯性处理方式使然。如果教师能够在备课时潜心研究教材,二次开发教材,设计出有深度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神益。在写作中能够做到1、合理使用高级词汇和句型,增加文章的闪光点,要表达通顺、语法准确,要不失时机地使用些许高级词汇和句型,增加文章的质量2、注重句式的变化,不同体裁的作文常常可以套用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句式交错使用,体现文章的节奏感。长句短句各有千秋,简单句复合句也是各有特色:长句能够增加要点的内涵,使得句子“枝繁叶茂”,短句的插入,让文章长短有致,既达到了结构上的要求,有符合表达意义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凤梅。利用作文讲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