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浅谈中职数学中的教学策略
【摘要】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而教师改进自己教学的方式也是促使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达到最佳效果。针对目前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创设情境、自主活动、合作学习等方面探讨了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 中职数学 情境教学
长久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教师把知识通过简单的途径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在中职课堂上,学生上课趴桌现象随处可见,玩手机、开小差现象也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把教学任务完成,上课挤掉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来灌输的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迁移和深化。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而所谓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此,要求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过程。那到底如何创设情境呢?
(1) 通过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如果数学教学一味地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他们听不懂或不感兴趣,自然教学效率就低。反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专业和生活实际,将学生从枯燥的讲授中解放出来,使其投身到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中去学数学,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等差、等比数列,并在上课时展示给其他同学,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然后针对数控专业,请同学对照齿轮模型,数一数:齿轮齿数,按从小到大排成数列;量一量:齿轮齿顶圆直径,按从大到小排成数列。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 利用数学故事,数学难题、谜题来创设情境
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中职学生也不例外。在一堂课的开头,适当地讲述一些数学小故事,教学中插入一些数学难题、谜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从数学史中高斯的小故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快速算出1+2+3+…+100的值。学生既了解了数学史,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又能类比首尾配对法,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提供了方法支持。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学生认知活动的构建过程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寻求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使新知识同化或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中职数学教学也可通过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或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时候,由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应知识点,通过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能理解等比数列。
2、自主活动,体验概念形成过程
中职数学教学,应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索,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力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获得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努力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是有趣的,也是他们可胜任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鼓励,或搭建必要的“脚手架”,或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适当表扬,并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以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当发现学生错误时,教师应尽量发现其合理成份而不应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并通过适当的质疑(提问、举出反例)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并引起必要的“观念冲突”。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时,学生把一张纸对折5次,写出每次对折后纸的层数,教师提醒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寻找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用自己的语言得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各方面探索活动成功的积极体验;二是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尽量肯定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哪怕是点滴;三是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这是从根本上帮助中职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有效措施。也就是说,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成为启发者、质疑者和促进者。
3、合作学习,形成并深化概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探索法、发现法、游戏法、抛锚法、随机进入法、支架式等,同时需强调“合作”和“交流”。建构主义认为:社会化的互助、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要让学生自行建构其知识结构,就应当在课前让学生亲自经历资料的搜集、分析、选择,在搜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参与协作、相互借鉴,通过协作产生疑问、完成问题、掌握知识,实现协作中的意义建构。
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在各种场合下促进学生进行交流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充分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观念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小组中共同合作,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中,每个个体都有具体的责任和任务,比如,开始时我们可指定一个人充当组织者,一个人充当报告者,第三个人充当提问者,第四个人充当评价者。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概念的难易程度、抽象程度及组成员间的特点灵活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如采用“结对子”式的伙伴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合作学习;师生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情境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等。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同伴,把同伴当作资源,当作共同分享的朋友,当作在知识之路上共同探险的伙伴,但合作学习并不摒弃独立和竞争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当好“导演”而让学生当“演员”。这样,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建构的过程。
(1)设置“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动机
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上课时希望老师从头至尾详细讲解,合作意识淡薄。而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是社会化需求最强烈、最向往社会互动的群体,因此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动机强弱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激发。如在墙壁上贴上具有协作意义的格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团结就是胜利,分裂导致失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一起学习。
(2)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交媾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建构主义强调的交流,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之上的,可破除中职数学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成规旧习,培养中职生较为欠缺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
在数学建构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没有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有残缺,即便获得某些知识也是肤浅的、暂时的,不会成为知识库中长久保留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得体验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在非语言体验中建构知识。
例如在提到“等差数列求和”时,先给学生讲了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如何快速解答的方法。高斯爱动脑筋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大大鼓舞了他们认真学习的精神,懂得了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理道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增添亲切感,体验更丰富,理解更透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有切身的体验,才有无穷的回味,才会享受获得知识后的无比欢乐。
4、反思总结,建立概念网络
反思总结,建立概念网络是在对形成概念、深化概念、对概念进行运用的基础上的“反省”、总结。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也即在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综合运用,数学学习活动中自觉反思,总结经验、结论。让反思成为自觉性的行为。二是为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概念网络,教师必须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可能的局限性,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根据数学内容、对象、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三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概念的联系与网络“建设”。从各个角度与层次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将获得的信息融为内部概念网络的部分,随着概念学习过程的推进,不断修正,完善内部概念网络。
实施建构观下的中职数学教学策略,能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转变学习数学的态度,同时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陈兆来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期刊论文】——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07
【2】 谢日勤、王军龙 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8(4)
【3】 曹时武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模式探讨【期刊论文】——中学数学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