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马宇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马宇民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习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6-21

  • 陈菊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茜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崔志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芳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文婧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彬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思敬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倪红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盛花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邱阳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志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君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晨韵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庄春伟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中华传统文化在职业学校的融合

作者:张君兰  日期: 2022-12-16  点击:

中华传统文化在职业学校的融合

西方宣扬的是宗教文化,以“神”为核心;而中华文化则将“人”作为核心,人的美好灵魂必须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来“管理”。继承并发扬中华文化,就必须要“立德树人”,也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塑造人完美的品格。纵观中华发展历史,从孔子到李贽,他们每个人都在对人的道德品行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思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能够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学生时代是人身心发展、个性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该阶段的职校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发了师生互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老师形成了争读名著,争读教育专著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了教师成长。

以传统文化为底色,营造具有浓郁国学特质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设立孔子像,太极八卦图、建设以“上善若水”为主题的水文化广场等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相结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我校努力营造具有浓郁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内处处都能见到传统文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浓厚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对于职教德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我们认为学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应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利用本校师资和本土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学的长效机制;因时因地制宜鼓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等组织形式,共学共享传统文化;鼓励有专长的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传统文化研究氛围,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校园生生不息,而不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昙花一现的浮光掠影。

融入德育教学,让传统文化学习固化于制。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需要一个过程,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常态化,需要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形成常态。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效果会更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选择哪些内容?哪些适合职校学生学习?选择哪方面作为突破点,才能有以点带面的效果?都要进行认真考证,进行合理选择。最好编辑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下发到每个年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要做好融合。传统文化一定要配合各科课程“大盘”来加入。根据课程特点,在语文课、历史课和其他课程中适当地加入传统文化内容。要做好适当的“加工”。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口味,又要精心选择素材,与学校课程精心组合搭配。设计好主课堂的内容,更要利用第二课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多方位的宣传传统文化,如可以请紫砂专家来谈一谈紫砂壶的历史,可以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去博物馆、非遗传承者那进行采访,调查等。事实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精心做好“进”的工作,选好方式方法,不能简单化、机械化,否则,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窠臼。

依托信息平台,让传统文化学习外化于形。秉承传统,守正后出新,我们应该探索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新的形式。目前我们很多职校都在使用学习平台,班级里有班班通,校园内也做到了wifi全覆盖。信息化网络平台覆盖面大、信息量广,这就使得我们在同学中推广传统文化文化多了更便捷的途径,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利用网络平台,让传统文化和德育更加紧密的有机融合,成了必然的趋势,当然老师们也做了相关的尝试,开展特色活动,让传统文化学习内化于心。职校学生具有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尝试的特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化,需要活动的依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才能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才能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所以,要结合一些重大节日开展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进行。如在宜兴传统节日“目连节”开展孝道传承的活动、观蝶节开展以爱情为主题的“梁祝文化”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经典;在活动中,内化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国学经典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等组织,共学共享传统文化。

拓展社会资源,让国学经典学习实干于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目前大多针对的是学生。但是传统文化要真正起到提升同学们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仅仅依靠学校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力量的配合和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素来就以家庭为本,宜兴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人物在教育子女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宜兴蒋氏的《将氏家训》,任氏的《任氏宗法》等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素养、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家风、家训、家规的力量在于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致良知。传承优良家风,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同时乡土文化进校园也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地方文化,比如地方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等,因特殊的地缘关系、历史渊源等更容易进校园,也更容易为师生所接受,从而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宜兴作为江南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丁蜀的紫砂文化、张渚的梁祝传说,芳庄的西溪遗址等这些国学经典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很亲近、很真实,既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加深了学生的乡土情结,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特长。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行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和地域元素的融合中得以素质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水,涵养人的文化之源。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家乡的历史人文无疑是教育的一种缺失。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国学经典的精华,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应该成为职教德育教育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