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教学过程最优,课堂教学效率最高,教育效果最大,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立足于构建的校本化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出发,从心理健康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创新方法等方面探讨提高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性举措。
关键字: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指向;实施策略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心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既大有可为,又大有作为。
一、育人化指向: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职业学校的课程往往关注与重视的是专业类课程,但是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学校开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发展。为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职业学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基本的保障。育人化的内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建构校本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落地生根的学生行为性的表征。学校设置的课程一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职业素养的发展的需要,为了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二是围绕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解决,寻找学校校本化的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方式方法或途径等。
因此,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设置必须校本化,其目标的确立既要立足职业类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依据职业道德素养规范要求,还要立足扭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根本任务。以此出发来梳理基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心理健康目标和解决学校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来构建校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我们基于观察和调查问卷,采用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找寻问题的症结及做好归因分析,逐步构建基于目标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在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基础上纳入课程教学实施计划,每周一课时,专任教师施教。
我们采用立体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立体评价包括线上渠道发布的任务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线下课堂参与度的积极性、准确性、《心理课堂教学评价表》完成度等情况。深层体验表现因不能也不该量化考核,设计了一些作业,如“完成小诗”、“解决我的心理问题”等等。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共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具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而学生和老师(听课老师,含助教)共同填写《心理课堂教学评价表》,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提升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学理念坚持中立化
正确的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导向,写作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把课堂教学过程比作“形”,那教学理念就是“神”。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当是价值取向中立化。目前的学科分类中,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被划分到德育大类,其实,两者存在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德育教学中,教育者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坚持价值导向。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学是一门包容的学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个体的“人”的自我完善,不是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以活动为载体,经由老师的引导,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成长,虽然教育者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但不强加给学生。
例如:在有关情绪的教学中,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去逃避、厌恶负性情绪,要改变自我的思维方式而非改变负性情绪本身来解决情绪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悦纳。
(三)心理健康教学设计注重生活化
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是全方位的生活化,包括了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
1.教学目标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知易行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该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悦纳自我、管理情绪、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关系、异性关系等问题,达到真正的内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选取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探索学生的实际需求,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引起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3.教学过程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团体活动、艺术活动等等,从暖身活动到探究活动,再到课外延伸活动,用活动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和直接体验,注重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的深层次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领悟道理、提高能力。
二、多样化策略:为健康心理精准施教
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团体辅导理论的指导下,注重促进学生在原有经验上的提高和发展,注重多维互动,注重课堂生成,采用了“多维互动--深层体验--案例引导”的教学策略,具体实践如下:
(一)多维互动策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多角度多形式的多维互动。
1.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能实践)知识(事物)联系起来,在学习与实践中通过“自我协商”来认识已有的“知识”或“争辩”什么事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改正。这就是自我反思行动,这是最重要第一种实践策略。
2.同伴互助:相互协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一条学习策略,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从而相互发现问题,相互解决问题;在互帮互助中,又能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升。
3.师生相融:师生之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彼此融洽、相互信任包容。这样老师提供的教育资源和内容才会被学生接受、理解和内化,学生才能对老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接纳与认同,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深层体验策略: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多种方法为手段,以深度体验为目标,突出过程性、亲历性的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作用,自主吸纳个体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适合自己的调试方法,具体的方法有:
1.启发引导法:
明确突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心理健康的课堂可以没有固定的剧本和台词,剧情视学生的“表演”而定,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问题中探究,进而领悟心理学的道理。
2.情景创设法: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感受心境,与教学主题、老师产生情感共鸣。老师可综合运用了视、听等多样化资源,为学生创设可参与、可体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思考、领悟。
例如,在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实际教学中,设计“爱情价值大拍卖”环节,用代币拍卖自己最想要的异性特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想要什么样未来伴侣,深入理解“你若盛开,凤蝶自来”的真谛——你想要什么样的伴侣,你也得努力成为可以与之匹敌的人。在可视化、可感受、可操作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懂得异性交往的方法和原则。
3.案例分析法: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自己的案例,组织学生研读分析以案论理,以理解惑,激发学习热情,获得体验。例如,在有关情绪调节的教学中,设计“小丽的烦恼”案例:进入职校情绪低落、全面否定自我、对职校生活充满担忧,案例的元素其实来源于真实的学生故事,老师将其故事化,以来信的方式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容易产生共鸣感。
(三)“登门槛”策略:在人们接受大任务时往往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心理,常表现出拒绝的心理;为此我们可以把大任务分解为可以完成的小任务,然后逐步推进进而完成大任务、大事件。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借此效应,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不要采取更高的要求,可以先提出一个比以前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就进行表扬和激励,并由此提出一个稍微高一点的要求,学生就能在原先成功的基础上接受任务并努力达到。以此推进,得寸进尺,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指标就能实现。
1.表扬激励: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我们要及时评价,尤其要采用表扬激励的策略。所话说“表扬人,干死人”,就是说的正面激励的积极效果。对学生良好的心理要素、积极的行为表现、健康的心理特征,我们要不吝表扬;对学生敢于改正不良心理的“细微”举动,我们也要给以掌声和鲜花,给点阳光,让其灿烂!
2.长善救失:巧妙利用学生心理素养中的积极康健的一面,引导他们走向更鲜明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利用这些“善”来挽救他们的一些心理障碍和突破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瓶颈。这种做法是一种心理健康的引导法,更是给学生尊重与自信的一种心理暗示。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体验区感悟乃至自我领悟。另外,我们除了实施好各项教学任务以外,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将大数据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私密性保护
心灵的引导有时需要保密,有时可以公开。我们将超星平台、在线测评等信息化手段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平台资料开拓学生眼界,平台讨论及时反馈学生所想,在线问卷帮助教师了解真实的教学效果,在线测评则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用丰富的课后拓展活动巩固课堂所学:延时学习功效
设计了采访、调研、拍摄短视频、撰写心理日记等课后拓展任务,为学生提供运用课堂所学的机会;同时,与班主任老师合作,在班级活动中、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内容,让心理课程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巩固教学效果。
探索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有多条,策略有多种,但是笔者结合学校师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尝试一些基本的策略,效果显著,建议大家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