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6-21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摘要: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看作是建立心流到培养坚毅的过程,是匠技、匠艺、匠心、匠行、匠魂的凝结。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工匠精神融入文化建设、思政课堂、协同育人、课程建设、劳动教育等育人全过程,培养具有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精湛技能的新时代高素质工匠。
关键词:现代工匠精神;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 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BJA200094)研究成果;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培植职校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HZDB2021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的重大会议、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均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一、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溯源
(一)传统工匠精神
在国内,“工匠”的概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不断。《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而“守之世,谓之工”。《说文解字》有云:“匠,木工也”。[]在民间,工匠与体力劳动的关系密切,属于具有特定职业或者特定社会地位的阶层。“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教育家聂圣哲,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在国外,“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样具有不同的意蕴。日本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一丝不苟、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精神为信仰,终其一生做好一件事,本质特征是“荣誉法则”“成功法则”“企业法则”。 德国工匠精神内涵的主要表征是:慢、专业、专注与执着,对所做的事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不断创新造就顶级品质。美国“工匠精神”其主要体现是:执着于新生事物,注重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更注重发明创造。
传统工匠精神尽管缺乏统一而确切的定义,但不难发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是其核心内涵,可以用“敬业、专业、严谨、创新、专注、精益求精”等六个词概括传统工匠精神要义。[]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现代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被不断重新定义。新时代,工匠精神有了新内涵、新语境、新意义。现代工匠精神在传统要义基础上需融入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思政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内涵。例如:杜学文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应当融入新发展理念、树立时代责任、内化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内涵。张文财《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概括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看作是建立心流到培养坚毅的过程,是匠技(技术技能)、匠艺(艺术审美)、匠心(专注品质)、匠行(职业规范)、匠魂(责任担当)的凝结,是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态度、素养和习惯。
二、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
(一)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
纵观社会发展过程,工匠精神拥有很强的思想凝聚力与价值向心力,正是有了杰出的工匠人才及其精神,才造就了璀璨的中国传统文明成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关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和政府扶持,中国智造2025的提出,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都表明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要把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当做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灵魂”,才能免于陷入“无人问津”“次等教育”的窘境,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变革,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人文追求、技术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匠,迎来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美好图景。
(二)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和立身之本。而由于历史文化中对工匠的一贯轻视以及之前教育制度的倾斜使职业工人缺乏,职业教育易变成单一的实用技术教育、成为技术人员或技能工人的“加工厂”。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不光要讲究技术传承与掌握,而且特别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光传授记忆知识,而且教会做事的方法、从业的态度以及做人的道德。所谓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其中“德”的内涵,就应该包含了工匠精神。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是职业教育的真正归宿。
(三)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关于幸福有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成就。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可以促进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追求快乐学习,享受温馨人际环境,感受成功喜悦,体现人生价值,成长为积极幸福的做新时代追梦人,走好走实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工匠精神养成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追求极致和寻求突破,必然要磨炼顽强的意志(德)、学习扎实的技术(智)、强健自己的体能(体)、追求完善的技艺(美)、付出艰苦的训练(劳),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现有成果,实现创新。所以,现代工匠精神并不能从单一的角度看待,要从匠技、匠艺、匠心、匠行、匠魂五匠融合的入手,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培养具有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精湛技能的新时代高素质工匠。这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路径
陶都中专从2018年起确立“积极德育、五陶体系、陶然化育、尚美求真”的德育主张,构建了陶渠之力、陶铸之行、陶品之课、陶冶之乐、陶然之境的五陶育人体系,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育人全过程,从匠技、匠艺、匠心、匠行、匠魂五个方面着力,育成学生积极的心理美德。
1.加强文化建设润匠心
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向在于文化育人: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场”,发挥“境教”育人功能,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为社会培育新时代工匠,校园文化是具有强大推动力量的隐性教育。
首先是要建好文化矩阵。“矩阵”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一个长方形阵列排列的复数和实数集合。对于文化矩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部分人都倾向于将它定义为能够达到目标群体的多种文化渠道组合。学校的文化矩阵就是要坚持“一草一木皆有情,一砖一瓦都育人”的理念,把学校的工匠精神文化外化为校园环境,使文化环境成为无声的育人者。例如,陶都中专将三个校区以现代工匠文化为目标,在丁蜀校区打造以吴开诚艺术馆为主体的“匠心陶艺”场馆群,在和桥校区打造了“和亭”为圆心的“匠心和美”景观点,在张渚校区打造了以文化景观大道为代表的“匠心行者”景观带。一群、一点、一带分布于三个校区,共聚工匠精神领域,交相呼应、同气连枝,形成了一区一风貌的工匠文化,润暖匠心。
其次是要讲好文化故事。讲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文化故事,不是关于工匠精神有什么的认知传递,而是关于相信工匠精神的认同、引导和发生,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但是当讲法发生改变,力量也就改变了。所以,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讲法去传递一个故事,故事就能够让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价值被放大很多倍。所以在讲好工匠精神的文化故事时,不仅要研究讲关于什么的工匠故事,还要研究如何讲述的方法。职业学校可以围绕“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学生成长”“榜样引领”等主题讲好工匠故事,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锤炼技能、养成职业精神,使其拥有担当的情怀,有温度的感情,有规则的自由,自然而然习得真精善美的工匠精神,享受积极的生命状态。例如:陶都中专在讲“榜样引领”故事时,选用优秀毕业生代表范泽锋为典型范例,拍摄电视专题片《紫玉生辉创业路》,讲述范泽锋从毕业到创业,从学子到大师,成长为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党总支书记、全国创业楷模的创业成长路。现在的范泽锋已经拥有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把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献给了紫砂事业,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美丽乡村,他不忘母校的栽培之恩,回到自己的母校设立了范泽锋教育基金,从他的身上,全体师生感受到了新时代创业者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了昂扬向上的蓬勃力量。
其三是要育好文化小品。文化小品,就是一些小而精的文化景观或是班级点缀,校园中因为有了这些小品,变得更加生动、丰富、美丽,它没有生命,但是就像“班级的味道”“学校的味道”,是个人记忆,也是群体记忆,承载着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共同情感。既有“景”,也含“情”,在情景交融中,凝聚共情的记忆;既成“景”,也被“观”,在个性显露中,传递文化的特色;虽为“景”,终为“人”,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生命的成长;既独立,又系统,于丝丝入扣中,建构完整的世界。例如,陶都中专常态化开展的“三美活动”——至美晨读、至美跑操、美品展示活动,在书声琅琅中开启积极的一天,在集体跑操中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品质,每月选择师生的匠心作品在校园内进行美品展示,让匠心的味道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共同记忆和烙印。
2.渗透思政教育铸匠魂
新时代工匠的精神底色理应是红色。学校需将思政教育融入现代工匠精神培植的全过程,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坚持人品、艺品相融通,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实践、网络这三类课堂,于无声处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在关键处铸造新时代工匠的匠魂。
第一类课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是在深度挖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的各种思政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教学全过程,从而更好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搭建思政教育创新团队,积极参加思政“金课”比赛,以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任务,瞄准学生学习疑惑点,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动点,通过“回首来时奋斗路、走好脚下奋起路、砥砺前行奋进路”等红色篇章,推动思政教育深入人心。
第二类课堂:打造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融为一体的实践课堂。例如:学校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团队“小红帽”,以“责任、担当、奉献“为信念,有计划地开展 “ 职业素养实践周” 活动,每周都由一个班级承担“校园卫生环境的保洁”“校园文明举止的监督”“校园志愿服务的实践”三项公益服务,督查学生履职情况,及时提供多种帮助,提升自身文明素养,在行动中乐于奉献,在过程中习得责任与担当。
第三类课堂:建设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网络育人空间,充分运用各类网络学习空间、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让网络思政教育“点-线-面”同频共振。学校现有《青春告白法》《乡韵直播课堂》等丰富的校本线上资源,蕴含奋斗青春、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思政元素,契合时代要求,提高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敬业精神。
3.多元协同育人塑匠行
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力量在于多元协同: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社会各方力量为培育工匠精神赋能。
首先是政校家社协同。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家庭和社会“育好”,未来工匠们的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好、行稳致远。国家教育部正在强化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作为职业院校也应积极响应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在现代工匠精神的培植机制上积极推动协同育人。例如陶都中专与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检察院、市青协等单位共建“阳羡爱心港之青苗护航站”,积极开展“赋能青年行动计划”,通过“六个一”行动,守护青少年的美好花季,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行为规范,陶塑匠行。一个“赋能对象”共享数据库,确立积极赋能对象;两类“法治课堂”,即法治大讲堂和实践活动小课堂,提升积极体验。三样“赋能刊物”,一份月报《赋能小报》、一套手册《法治教育读本》、一册绘本《手绘法治故事》,扩大积极效能。“志愿+”服务奉献“正青春”:赋能对象积极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出了学生的青春积极正能量,引导每一位准工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其次是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质和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现代工匠的“过硬匠行”,练就他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匠者,精湛极致也;匠行,知行合一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植只有在真实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本领,磨砺工匠般精益求精的精神。例如:陶都中专积极探索“产业学院+名家工坊”产教融合模式:建立“双主体、三融合、多途径”培养机制,基于“陶式生活”开展“陶式实践”,探索“陶都样本”,先后组建专业大类产业学院,建设“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陶创(产业)学院”,辐射形成“一校多院、一院多坊、一坊多匠”融合路径,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四元协同、院坊融合、立德树人,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培育了一批批新时代高素质工匠。
4.创设多维平台锤匠艺
艺术创作更要注重美感和极致,而工匠精神就在于组成无数个细节,组成艺术美感。艺术美感的养成并不仅依靠专业课程、文化课程,还可以通过社团课程、三评三美等平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以滴水之功,涵养高雅匠艺。
首先是三评三美平台:学校开展每月“三评”活动——评文明班级、评文明宿舍、评文明标兵,每日“三美”活动——美品展示、美文晨读、至美,创造优美的艺术环境,感受典雅的人文经典,锤炼高雅的艺术品位。
其次是社团课程平台:学校还根据运动与健康、劳动与实践、读书与学习、艺术与梦想、品德与素养、感恩与爱国六个维度,开设博古陶刻社、灵溪茶艺社、同龄人文学社等46个社团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维度上都能找到他喜爱的、得到他需要的,通过社团舞台展示才华智慧,提升工匠审美意识和艺术品位。
5.践行劳动教育炼匠技
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在于劳动实践:工匠精神依附于职业活动而存在,并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丰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训练、发展、养成。劳动教育能在知情意行的整合中实现立德树人,是积极德育的有效载体,能让学生在德与技双向得到发展。
首先是在劳动中树立技能成才奋斗观。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工匠精神就是需要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技能成才的奋斗观:把自己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技能型社会的构建,为现代化强国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其次是在劳动中形成劳动光荣价值观。劳动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现代工匠也通过高质量的劳动体现价值,弘扬现代工匠精神,就需要推进工匠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内涵纳入学生劳动实践全过程,造未来工匠的良好职业素养。陶都中专用劳动卫生实践岗、文明礼仪实践岗、志愿服务实践岗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来落实和推进劳动教育,明确工匠责任,养成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耐心专注的“良好习惯”。比如:自2020年9月开始,学校现代服务系成立“晓花匠”校园花木养护小分队,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接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涉农专业的学生,田间地头是重要学习场所,畅享将来,学习之余,三五同学围坐于花间,每天都能感受到成长和繁茂,是难得的积极育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