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教学设计:《师说》第二课时

作者:王坚  日期: 2024-12-25  点击:

《师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古文句子连解法:

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

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构成否定判断)

5、讨论:

【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A今众人”  “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三、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 和 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