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教学设计(王坚):《声声慢》

作者:周丹  日期: 2024-01-29  点击:

《声声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词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朗诵、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味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通过清照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我们就可以得知这首词是李清照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所以抒发的就是身世愁,家国恨

 2.朗诵:

1)齐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 

2)配乐朗诵,朗诵时的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3)请一名学生起来朗诵。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 叠词的运用,从音律的角度,就营造了哀婉缠绵的氛围,你一读语速就得慢下来。   

2. 短短十四个字,淋漓尽致的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写出来了。顺序不能颠倒。 

2)整首诗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词人还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愁苦的心境?

“酒、雁、黄花、梧桐”等

A:酒是一种文化,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段奇葩,芳香独特,由很深的文学底蕴: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他们喝酒和李清照喝酒的心绪一样吗?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没有心绪喝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绅士之愁,亡国之恨)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归西》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B: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归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鸿雁传书,“书”的包容:故乡的消息,浓烈的爱情,对家乡的思念。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C:“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给大家这样的感受?

“黄花堆积”究竟是指花开的茂盛还是指花已凋零?

抓住“憔悴”思考,憔悴指的是人还是花?

提示:憔悴的是黄花,实际上是用正衬的手法,以花喻人暗示自己年华已逝,青春不再。无人堪摘是指无人怜爱,也暗指此人晚年孤独寂寞,无人欣赏,就像黄花一样枯萎凋零。

憔悴的是人,花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将花比人,人不如花反衬的手法以月景写哀情。而今年迈孤独的词人剩下的只有无心摘花的苦闷。

 D:“梧桐细雨”意象:

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得出结论梧桐细雨,牵愁惹恨

3) 通过分析意象,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词中所有的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何助愁的,可以说是处处成愁;淡酒浇愁;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雨打梧桐更添愁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就让我们来结合词人的身世开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

明确: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颠沛流离。

我们看这首词就是通过这么多的形象, 传达了作者的家国恨,身世愁,正因为这沉重的感情,李清照笔下的景物也都无一不惨淡,凄凉。 同学们,当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不幸交织在一起时,这种感情就不是一般的悲痛了,而是一种凄凉沉痛了。

(4)全班齐读全词。

(5)教师总结并过渡到《一剪梅》: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当时心境的词——闲愁

学生回答: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甜蜜的愁

教师总结:赏析了《一剪梅》之后,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这首词中的愁和《声声慢》中的愁完全不同。《醉花阴》和《一剪梅》都写了一种闺愁、离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所提到的离愁九远非前期词中那种清淡的春愁、离愁了。而是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

(四)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间词作风格的迥然不同。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旷世才女李清照早已离开我们,但是,在众多文人的幻觉中,眼前还会站立着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中演唱悲歌的李清照。在今后,我们肯定还会接触到李清照的作品,就让我们在品读中去进一步的了解她,去品味她的苦,她的愁。

(五)课堂测练(见学案)

(六)课后拓展:赏析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