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教学设计:构图

作者:李晔  日期: 2023-04-18  点击:

课题序号

2

旅游专业

课时

2课时

形式

新授

   

——笔尖下的家乡

 

 

 

 

 

 

 

 

 

教学目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构图学习能掌握一般风景速写的取景规律。

2)通过线条技法学习能分析归纳景物的写生技法。

3)通过取景照片透视分析知道透视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任务探究,导游模拟讲解汇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家乡风景的整体印象,并促进其语言表达和信息整合等专业能力发展。

2)在构图学习中,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素片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创作初体验(发现问题)向艺术家学习(思考问题)再完善作品(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4)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课堂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风景速写的练习,增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会。

3)发展学习绘画的兴趣,乐于探究画面背后的文化底蕴及技术要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艺术美。

教学重点

1.速写的取景构图。  

2.风景速写的透视问题。

3.常见景物的画法与形式技巧。

教学

1.景物的选择与构图。

2.意境及环境气氛的营造与形式技法的运用。

3.景物及环境塑造与形式语言的关系。

教学策略

教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教 学 实 施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搜集革命老区及本地风景建筑图片、视频、vr等资源 。

2.风景、建筑速写优秀作业欣赏。

通过学习平台发布课前任务:

1.完成两地风景、建筑素材搜集。

2.对应风景完成PPT讲解稿。

3.搜集优秀风景、建筑速写放于超星平台。

 

两地学生:

1.搜集革命老区及江南代表性的风景及建筑素材。

2.分组制作ppt进行课堂交流。

1.深挖两地风景、建筑身后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两地的社会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

2.制作风景讲解稿PPT,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课前放置优秀速写作品,让学生对速写有进一步了解。

创设

情境

 

激趣

导入

10min

【回顾】

上两节课对家乡人文的了解,课前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上台展示本组搜集的素材。

1.组织学生对课前搜集的风景及建筑资料进行分享。

2.学生分享后教师进行思政升华。

3.导入新课:怎么用艺术手法将家乡文化传播?

1.上台展示本组的素材搜集,介绍素材及相关文化底蕴。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做讨论。

学生课上分享素材,锻炼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主动去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确定

项目

任务

3min

布置本次课程任务:风景速写(线描)

分三个教学点进行授课教学。

引导学生根据家乡特色物化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速写线稿。

从本组搜集的作品中挑选合适的图片素材进行创作。

明确项目任务目标。

 

 

 

 

 

 

 

 

 

 

 

 

 

项目目标分解

任务一

取景与构图

 

15min

 

1.强调主体,有舍有得。

2.疏密聚散,变化统一。

3.空白的巧妙运用。

4.开合起讫,完整构图。

 

 

1.引导学生将图片素材按照景别及主次进行序号归类,化繁为简。

2.引导学生进行主体强化、画面疏密处理。

3.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留白艺术化处理。

1.将图片按照景别进行序号归类。

2.将图片中偏离主题的元素删除。

3.完善画面构图。

1.对画面的艺术化处理,引导学生遇到生活及学习问题能把握重点,厘清主次关系。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任务二

速写透视

10min

1.一点透视

2.两点透视

3.三点透视

教师教授学生辅助线连线看透视方法,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种类。

1.让学生对自己选取的图片素材进行辅助线连线。

2.教师准备连连线游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将本组选取的图片进行辅助线连线,确定自己所选素材属于几点透视。

 

1.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点更牢固。

2.通过连连线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点。

任务三

速写技法运用

12min

 

1.近实远虚一个空间

2.亮实暗虚一个物体

3.中实旁虚一幅画面

1.教师讲解虚实体现在线条上的效果。

2.教师按照一个空间、单个物体、一幅速写,给出3张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画面虚实处理的原则。

3.根据虚实关系画出小景速写(线稿)。

1.掌握线条轻重感觉。

2.总结画面虚实关系。

3.总结虚实与线条轻重关系。

4.画出局部小景速写。

学生总结透视规律,教学变填鸭式为主动式教学。

组织

项目

实施

20min

 

根据三个任务重点知识,完成小景速写。

1.教师巡回指导。

2.下发评分标准。

根据任务点完成小景速写。

 

检查

评估

总结

7min

1.针对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2.教师总结项目完成情况

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

根据学生之前课堂和本节课堂表现技能之星、进步之星、演讲之星、创新之星。

 

1.对自己作业进行评价。

2.对同组其他同学作业进行互评。

3.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学生自主总结本次课程的得与失,加深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成果展示

3min

选取作品进行展示,学生总结课堂。

选取作品进行展示。

讲解自己在画小景速写时自己注意的点及有待加强的部分。

再次让同学上台讲解自己所画的小景速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风景主题美术鉴赏与实践》第34课时研学任务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探究任务

任务一:

作品名称

 

作 者

 

第一步

描述

画面内容

 

第二步

分析

绘画特

构图

 

透视

 

技法

 

第三步

理解

情感表达

 

第四步

评价

鉴赏感受

 

3.实践任务:

 

 

 

 

 

《风景主题美术鉴赏与实践》第34课时学习评价单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

师评

 

构图

A级:主体突出,构图完整

 

 

 

 

B级:主体突出,缺少次景                   

 

 

 

 

C级:主体不突出

 

 

 

 

透视

A级:透视准确

 

 

 

 

B级:透视不能汇聚于一点或多点                   

 

 

 

 

C级:无透视

 

 

 

 

技法

A级:主体物、画面前后,线条虚实合理

 

 

 

 

B级:主体物、画面前后,线条虚实有不妥之处                  

 

 

 

 

C级:线条粗细、轻重一致,无虚实变化

 

 

 

 

素养

A级:上课认真听讲,参与课堂和小组讨论,小组协同能力强,在组内存在感强。

 

 

 

 

B级:上课认真听讲,参与课堂和小组讨论,小组协同较为吃力。

 

 

 

 

C级:上课认真听讲,较少参与课堂和小组讨论,小组协同能力欠缺。

 

 

 

 

自我总结

 

教学建议

 

注:在相应的空格内打“”,完成后此表与其他资料放入个人学习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