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任务名称 |
手工转盘创新设计 |
授课时数 |
4 |
||
授课对象 |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中职二年级(飞鹰100班) |
所属课程 |
机械装配基本技能 |
||
授课地点 |
飞鹰工坊实训基地 |
授课形式 |
混合式教学 |
||
参考资料 |
参考教材 |
浙江大学出版社《机械装配与调试》 |
|||
职业标准 |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车工》四级 2.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钳工》四级 |
||||
教材处理 |
本课参考“十三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成果《机械装调与技能训练》,设计以手工转盘生产过程为综合实践项目,以专业——职业——行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的理念,按手工转盘创新优化过程为主线,设计了测绘——加工——装配——创新四个任务模块,依据普通车床操作工、装配钳工职业技术标准和课程标准,结合《机械装配与调试》教材内容,展开创新设计、零件的加工与检验、装配与调试三个子任务,共计16课时,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转换。 |
||||
学情分析 |
对象分析: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中职二年级,他们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缺乏学习目标,在调研过程中发现,85%的学生讨厌传统僵化教条的理论教学,喜欢以实践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开设的实践学科中,积极主动,合作钻研,解决了各类问题,每个学生实践学科成绩突出,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大背景之下,他们希望利用自身所学所得为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梦想打好坚实的基础。 基础分析:已完成《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并通过《钳工基础》、《普车车削技术训练》等前置实践类课程的学习,90%的学生掌握车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两个工种的技术储备,但设计创新的能力总体偏弱,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难以对接行业更高要求的岗位能力。 素养分析:通过课前调研,85%的学生对手工转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十分积极,并且觉得有意愿、有能力去改进手工转盘,在培养自身的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宽了自身机械专业知识结构,意图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同时为自己职业护照上增加更多技能勋章主观动力十分明显。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熟练掌握手工转盘的结构; 2.熟悉手工转盘的工作原理; 3.熟悉手工转盘的缺陷机理。 |
|||
能力目标 |
1.能利用调研手段发现手工转盘的工作缺陷; 2.能利用螺纹、轴、轴承有关知识对手工转盘进行设计改进; 3.能利用Inventor软件进行零件模型的绘制与改进; |
||||
素质目标 |
1.通过课前的实地调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设计意识; 2.通过课前讨论,课中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传统手工转盘的设计改进,增强乡村振兴和强乡有我的责任意识; |
||||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 |
1.针对手工转盘轴承难拆卸问题的解决方案; 2.针对手工转盘同轴度不可调问题的解决方案。 |
|||
教学难点 |
1.手工转盘易拆卸方案的实现过程; 2.手工转盘同轴度可调方案的实现过程。 |
||||
教学资源 |
信息化资源:学习通、绘图软件、智慧实训系统 传统教学设备:钳工校本教材、零件图纸、调查问卷 |
||||
教学策略 |
整个教学过程将产品从设计、加工、装配调试与机械技术员岗位要求紧密融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职教理念,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以任务引领、问题导向的“6P”进阶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
||||
教学环境 |
以手工设备为原型,构建了理实一体、虚实融合的飞鹰工坊实训基地,充分对接了企业实际/真实的工作环境,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工作情境,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
|
教学流程图: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及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课前准备(Prepare) |
||||
任 务 导 入 |
分组领取任务,进行调研:
2.学生领取任务,小组讨论,确定调研的问题和内容,开展分组调研,并根据现有手工转盘咨询专业人士一些关于其使用、销售、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场景1图 场景2图 场景3图 场景4图
3.进行调研数据分析、讨论,制作汇报PPT,并上传教学平台。 图-数据反馈平台 图-学生制作PPT
|
课前进行学生分组;
利用超星教学平台发布调研任务;
检查学生教学平台上的调研情况,并记录重要调研数据。
|
明确调研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做好调研准备;
分组分别对企业工坊、私人工坊、紫砂工具销售点、技术人员进行调研;
整理调研数据,分析讨论形成调研报告,制作汇报PPT,准备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
通过课前调研,让学生知晓手工转盘在紫砂行业的重要性,并通过调研,让学生自发地去发现存在问题。
根据不同使用对象的调研,依据既定事实依据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设计,符合设计思维流程。
对调研数据进行反馈分析,得出有效结论,为设计改进提供方向。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及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二)任务计划(Plan) |
||||
课 堂 翻 转
第 一 小 组 汇 报
第 二 小 组 汇 报
第 三 小 组 汇 报
第 四 小 组 汇 报
|
1.教师播放关于调研重要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引入调研的起因,也是设计产品必须要走的流程。 图——
2.课堂翻转,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小组学生准备调研情况的汇报。
3.学生分组进行调研情况汇报。 图——学生汇报图 小组1(对象:私人工作室): 图——
问题1:铸铁制造转盘较为笨重(进行情景演示怎么演示笨重)。大盘结构单一且使用范围较小。 小组市场调研: 常用材料不锈钢、胶木、45钢、ABS硬塑料。 小组建议:根据长久使用性能和牢固度的分析,建议采用不锈钢盘面。 问题2:手工转盘整体高度不符合人体工程学,长期工作容易造成腰肌劳损,颈椎受伤。 小组市场调研:从业者大部分拥有腰肌劳损,颈椎病等职业病。 小组建议:根据小组收集整理大部分坐姿舒服的桌椅的高度数据,取合适的高度值去设定。(调研PPT中有数据调查) 问题3:铸铁手工转盘的盘面长期使用后容易包浆,茶壶等器皿放置并旋转后滑出盘面几率较大,影响使用。 小组建议:加工时,注意严格按照图样表面粗糙度要求。 问题4:手工转盘回转速度,在长时间使用后,会有卡死现象。 小组建议:加润滑油或换轴承 问题5:手工转盘中轴承损坏,就无法拆卸维修,需要整体更换或重新购买,成本较大。 小组建议:暂无用书本知识貌似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求助工坊导师
小组2(对象:小型制陶企业) 图——
问题1:制作器皿有茶杯、茶壶、花盆,需要更换不同盘面的转盘,在器皿制作品种较多时,需要准备多种型号的整体转盘,增加企业生产负担。 小组建议:采取向下兼容原则,用以上几种型号中最大的一种盘面。 问题2:手工转盘整体高度不合理,长期工作,容易形成职业病。 小组建议:调整高度,符合人体要求。 问题3:长时间使用后的手工转盘出现回转卡死现象,企业生产量大,转盘故障率极高。 小组建议:从产品新买入时起,增加维护保养的频率。 问题4:市面上采购的有些手工转盘的盘面晃动较大,影响紫砂器皿手工制作整体效果(平整度、圆度等) 小组建议:设计可调整精度的转盘。 小组3(对象:机械技术人员) 图—— 问题1:手工转盘卡死现象频繁,是因为轴承质量的好坏。 技术员建议:选用质量好的轴承,但单个轴承因厚度不够而回转稳定性差,难以保证同轴度和平面度。 小组讨论建议:可以使用双轴承,增加回转厚度。 小组提问1:双轴承的选用有哪些使用注意点? 技术员答:选择厚度合适,不能影响整体高度的轴承。也需符合下盘的基座高度,允许的情况下选用双轴承,且单个精度和牢固度好的轴承。 小组提问2:大小盘连接配合用哪一种比较合适? 小组讨论建议:过盈配合 问题2:使用双轴承后,提高了稳定性,但一旦轴承损坏,很难拆修,只能整个紫砂转盘报废。 小组建议:暂无,需要求助导师 问题3:转盘铸铁制造,不仅重量大,且加工时粉尘较大,对生产者身体损害较大。 小组建议:更换材质,争取做到成本控制的同时,减轻生产者的身体伤害和使用品质最大化。
小组4(对象:紫砂工具销售点) 图——
问题1:手工转盘整体高度不可调,长期使用易引起职业病。 小组建议:查阅数据,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坐姿高度数据来设定。 问题2:手工转盘使用者,平时不注重保养,有水渍和泥渍侵入轴承内部,长期使用会产生锈蚀,导致出现转盘卡死的现象。 小组建议:按每周一次进行维护保养。 问题3:轴承损坏频率较高,一旦损坏就整个转盘报废。 小组调研:传统手工转盘无法维修原因是下盘孔底无拆卸空间。 小组建议:设计增加下盘内孔的拆卸空间。 |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引入小组调研情况的汇报,要求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汇报。
教师导入,指示第一小组指派一人上台汇报,并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取汇报工作,对第一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思考。
教师巡视各小组对汇报的听取认真情况,要求各小组学生做好笔记,参与接下来的讨论。
教师要求各小组反思第一小组汇报内容,并引入第二小组的汇报工作。
教师要求各小组反思两个小组汇报内容,并引入第三小组的汇报工作。
教师巡视各小组对汇报的听取认真情况,要求各小组学生做好笔记,参与接下来的讨论。
教师要求各小组反思三各小组汇报内容,并引入第四小组的汇报工作。
|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调研的起因。
小组讨论,指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调研情况的汇报。
第一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就转盘材料、高度、盘面包浆、转盘卡死、轴承损坏等问题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关的初步建议。
学生听取第三小组汇报,并对其有不同建议之处做好笔记。
第二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就转盘直径、高度、转盘卡死、盘面晃动等问题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关的初步建议。
第三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就转盘卡死、转盘重量及加工粉尘大、轴承难维修等问题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关的初步建议。
学生听取第三小组汇报,并对其有不同建议之处做好笔记。
第四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就转盘高度、转盘卡死、轴承损坏难维修等问题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关的初步建议。
|
让学生意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精神。
通过学生小组汇报,培养学生汇报演说能力。
分组汇报,展示调研过程,让各小组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让学生学会听取汇报的过程中记录关键点,为讨论做准备。
通过不同对象调研,总结问题的异同,找出焦点问题。
分组汇报,展示调研过程,让各小组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让学生学会听取汇报的过程中记录关键点,为讨论做准备。
分组汇报,展示调研过程,让各小组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及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三)任务实施(Practice) |
|||||||||||||||||||||||||||||||||
汇 总 共 性 问 题
共 性 问 题 讨 论
共 性 问 题 解 决 方 案
个 性 问 题 讨 论
个 性 问 题 解 决 方 案
|
1.教师对学生小组汇报进行汇总评价,对各小组的调研成果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共性问题,以及个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图——
共性问题见下表
2.学生针对不同小组提出的共性问题的初步改进建议进行讨论、分析是否合理。 图—— (1)小组1认为小组2针对手工转盘高度的建议,没有具体实践意义,小组4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2)小组2认为小组1和小组3对于转盘重量太大的建议,无参考价值,只是笼统地改了材料,对于整体结构几乎不变。小组3的建议更是侧重于对加工的考虑。 (3)小组3认为小组1对于卡死的换轴承建议欠妥,第一小组明显没看过图纸,传统手工转盘根本没有更换轴承的空间。 (4)小组4认为其他三个小组对于卡死现象的建议,都未直击问题的本质,应该针对水渍、泥渍进行处理,才能彻底解决卡死现象。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最终形成共性问题解决方案如下: (1)手工转盘卡死:选用质量好的轴承,并采用双轴承的形式,定期采用清洗剂进行清理水渍、泥渍,做好保养。 (2)手工转盘高度:通过正常坐姿数据调查,依据调研数据进行调整。 (3)转盘轴承无法拆修:内部加深预钻孔和预车孔,增加底部拆卸空间。 (4)转盘重量太重:采用胶木、ABS硬塑料,改进上盘厚度,采用组合装配的形式,节省材料并减轻重量。
4.各小组针对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1)小组1认为小组2针对不同茶壶、茶杯、花盆采取用以上几种中最大的一种盘面欠妥,应该采取可替换式的盘面。 (2)小组2、小组3、小组4认为小组1对于包浆处理建议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定期清洗包浆的方法。 (3)对于小组2所提出的盘面晃动影响手工制作整体效果的建议,其他三个小组都认同,但如何设计课调整精度转盘,并未说明。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形成解决方案: (1)采用可替换式盘面; (2)定期清理包浆,防止包浆形成; (3)设计可调整精度的转盘,即用法兰与螺纹轴进行上下盘连接。
|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各小组的调研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建议,汇总分析评价,形成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针对个性问题再次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发散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讨论结果,形成改进方案。
|
学生小组讨论,再进行组间讨论,大家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学生针对总结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分别提出各组相应的讨论结果,相互指出问题所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小组互评,分别指出各小组个性问题的建议中存在问题,给小组改进提供方向。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及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四)任务检验(Probative) |
|||
初 步 草 案
市 场 认 证
方 案 展 示
企 业 指 导
技 术 建 议
|
1.小组合作,针对以上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传统手工转盘进行创新设计改良,并形成可行性方案。 图——(手工转盘改进草图 )
2.现场连线紫砂销售人员,对可替换式手工转盘的市场前景进行调查,对方案的市场化前景进行认证。 图——
3.小组运用Inventor软件进行二维、三维图纸的绘制。 图——
4.四小组创新改良方案的展示,小组互评,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教师点评,引导讨论,最终各小组问题如下: 小组1问题:M6螺纹未考虑麻花钻钻孔余量 图1 小组2问题:M6螺纹孔钻通,不能实现大盘上表面的平整光滑,而且水渍、泥渍容易侵入。 图2 小组3问题:未考虑减少加工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加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避免螺纹的翻边现象导致的与上盘面贴合不紧密。 图3 小组4问题:螺纹轴中间段未使用扁头,且中间段太短,扳手无操作空间,会导致无法拧紧。 图4
5.企业技术人员入课堂,对各小组方案进行技术性指导。 (1)内部加深预钻孔和预车孔,增加底部拆卸空间没有必要,原手工转盘的轴承可以使用内拉马进行拆卸。 图1 (2)上盘可以依据法兰尺寸,在不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轻量化设计。 图2 (3)选用外六角螺母不妥,法兰的设计不够外六角螺丝拧入空间 图3 (4)大小盘未只进行倒角,依然解决不了磕碰泥凳问题,应该采用倒圆的方式。 图4 |
教师巡回指导,指出问题。
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并提供场外连线的设备。
教师巡视,进行辅助答疑。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创新改良方案进行探讨,找出问题。
教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
学生小组合作,手工绘制草图。
学生向紫砂销售人员,征求转盘改进方案市场前景。
学生用软件进行模型绘制。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小组讨论,指出各小组设计方案中问题。
学生听取企业技术人员对各组方案的技术性指导。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及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五)任务完善(Perfect) |
|||
整 改 形 成 终 案
|
1.各小组根据指导意见,进行针对性整改,形成最终方案。 图——
2.教师对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选出方案最完善的小组。
|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辅助引导。
教师点评,对各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
|
学生根据意见,作出方案的最终修改。
学生上交最终方案。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及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六)课后延伸(Prolongation) |
|||
拓 展 延 伸
|
紫砂转盘高度是否可以设计成可调节式的?
|
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改良。
|
学生提出设想,课后去进行设计改良。
|
教学反思 |
|||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项目是学生学习了机械加工基础技能课程、车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市场调研情况,以专业的思维角度去人性化地解决问题,并形成最终可实行的解决方案。 亮点: 1.通过课前四种不同场景的实地调研,精准抓住产品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调研数据,以数据呈现客观事实。 2.小组讨论进行课堂汇报,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通过汇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通过小组互评,综合共同建议,形成改进方案。 3.连线紫砂销售人员,确立市场前景,动手绘制方案模型,三维立体展示,还原产品外形与功能,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进行技术性改进,形成最终产品。 不足: 1.学生对于设计流程所需要做的工作,认知性不足,需要教师提点; 2.所采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手段略有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