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近期阅读的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籍——《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者、境脉与文化)》。这本书由威斯康星大学荣休教授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人所著,书中深入探讨了学习的本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关系以及文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也对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成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分享之前,我想说,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更是一本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宝贵手册。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都与我们的职业教育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跨界融合为切入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者的多元成长之路。
一、跨界融合: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跨界融合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跨界融合是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层出不穷,传统产业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中。通过跨界融合,我们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广阔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跨界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注重单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通过跨界融合,我们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拓展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跨界融合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
就建筑类专业而言,建筑专业可以与艺术领域进行跨界融合。艺术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赋予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艺术课程,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提升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在中职的人培中,建筑装饰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后期,我们会尝试将此类课程设置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在各个专业同时开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展览等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和创新。
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专业也可以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我们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创新的能力。在3年前,建工学院已经选派若干位老师到企业中学习BIM技术的相关实际应用,在最新一版的实施性人培中,我们已经在所有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课程中,增加了BIM课程及相对应的实训课程。
此外,建筑专业可以与社会科学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建筑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引入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课程,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建筑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而在今后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对于实践跨界融合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跨界融合课程,将实际工作场景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加强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学习者:主动建构与多元发展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这部经典之作中,我们得以窥见学习的真谛——学习者并非单纯的知识接收器,而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并非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学生并非空白的纸张,等待我们填充知识。他们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精神的个体。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赋予他们足够的学习自主权。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例如,我会与艺术专业的教师探讨,在建筑设计概论的课程中,加入建筑美学和设计原理的补充内容,让学生绘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大厦,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使学生对建筑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方案。例如,对于对某个特定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为他们提供深入探究的机会和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对于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及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三、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为职业学校的建筑专业学科教师,我深知跨界融合对于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积极尝试将跨界融合的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以下是我实现跨界融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1、课程设计的跨界融合
在《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中,我引入了人文、艺术、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通过结合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建筑设计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在分析某个经典建筑案例时,我不仅讲解其结构特点和技术细节,还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设计的多维性。
2、教学方法的跨界融合
我尝试将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入建筑专业教学中。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单项工程的设计任务。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进行模拟和汇报,全程都需要与其他小组成员密切合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开展了建筑文化讲座、建筑摄影比赛等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建筑专业的魅力和价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激发了他们对建筑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语
跨界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具备多元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跨界融合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