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热点交流:关于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零星思考

作者:朱玫蓉  日期: 2022-08-29  点击:

关于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零星思考

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朱玫蓉

 

最近常州的朋友圈和各大平台随处可见的是关于“地摊”的传说。据说这具有“烟火气”的地摊承载了满满的回忆和当下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我对满屏的地摊经济并不感兴趣,却不知为何想到了另一则热搜——被网友称为“钢筋哥”的王先生,用说唱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工地干活的辛酸,后悔没有多读书的视频再次在抖音等自媒体顶上热搜。其中,一句“不想读书不想学习,安排工地来实习”的劝告,广为流传。与此同时,一些“钢筋哥”心心念念的高学历人才,也面临着“正在堕落”的质疑。名校毕业生扎堆房产中介,遂有人解读为“学历贬值”;有硕士学历、懂英法双外语、曾在知名企业工作的女士应聘家政,让不少人喟叹“读书何用”。同时,随着职教高考的热点讨论,关于职校学生文化基础的热议也成了家长和社会热议的话题。

 

零星思考之一——读书不是摆地摊

读书何用?笔者初闻此言,脑海中不禁追问:何为“有用”,何为“无用”?何以“有用”,为何“无用”?

读书在生产力不甚发达之时,是少数人的权利。奴隶社会,读书是奴隶主的特权;封建社会,王朝更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下,士子读书多为求取功名,衡量读书成效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入仕。这两千多年的历史终于把“读书”与“功成名就”划上了等号。何为有用?似乎成就功业便是“有用”。

然而,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变革之中,每每有“低学历”者逆袭成功的故事。这对于绝大多数把读书作为成功阶梯的人来说,无疑是锥心之痛。人们不再深究“低学历”者为了成功而继续“求知”的艰难,不关心每一个成功者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只是顺着疗救大众的心理衍生出“读书无用论”。不是无用,只是读书的回报低于预期。

谈及回报,近来“摆地摊”屡上热搜。笔者思忖之下,“摆地摊”有几个特点倒是与大众对“读书”的期许颇有些相似。摆出地摊的无非两种人,一是考虑小本经营,短期变现;二是人前练摊,锻炼胆气。前者或有生存的需要,后者多为体验生活。“投资小,回报快”这一点放在“读书”上,虽有些俗气,但却体现了大众对“读书多,回报就必须高;回报高,不是工资高就是职位高,当然最终落到实处还是收入高”的普遍认知。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认知是有历史原因的,不是几句“诗与远方”的鸡汤就能更改的。

然而,读书终究不是“摆地摊”。地摊上,空间只在方寸之间,计较的也不过是看得见的金额。读书却不一样。笔者看来,读书就是求知。求知不限于形式,可以读书本上的经典,去跨越时空,纵览古今;可以从实践中求取真知,去钻研技术,追求“匠心”。求知不限于时空,可以身居学堂,聆听师者解惑;可以谋求一岗,学做结合。这些不限时空,不拘形式的“读书”或是“求知”,是无法“短期变现”的,更多的是对当事人生活状态的长久影响。

读书何以有用?“钢筋哥”的视频让身处职业教育一线的笔者有些许感触。“钢筋哥”十几年工作经验,从钢筋工一步步成长为工地的管理者,这期间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全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积累,这不就是一种求知的过程吗?这个过程较为漫长,期间的艰难只有“钢筋哥”自己知道,所以他才会直播劝告青年人抓住读书的机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青年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实感悟。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出台了国家职业技能考试的标准,同时对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并相继颁布了最新的中职课程标准。职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不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必须是“文技兼备”。同时,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认识到文化基础的重要性,“1+X”证书制度、五年制大专转段、“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一系列教育新模式都是一种较好的尝试。

当然,高学历者低就业的现象在中高职职业教育中并不多见,因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清晰。但是这一现象也在提醒当下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教育的学制、专业选择应该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足够的调整空间。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大多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当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学历提升等通道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古人说:“立品如岩上松,必历经百载风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厦。”读书亦是如此。

 

零星思考之二——“烟火气”与“诗和远方”

因为行政工作繁忙的缘故,这两年给我安排的课务大多是“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或者是高技四年级的语文。一方面,满足了我留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较真”的愿望,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工作对教学的影响,教务科的同志们真的是用心良苦了。

从教的17年里,我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上语文课,带着学生研读一篇篇经典文本,在经典作品中感受“诗和远方”。我一直觉得那是极浪漫的事。作者的一句话,也许引出了一个故事,一缕情思和无限遐想。透过文字去探索那些隐藏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甚至为此与学生争论,都是语文课堂能带来的独特的享受。从这一点来说,我还是喜欢上语文课,喜欢读文学作品。

其实,对于应用文的教学算不上不喜欢,只是拘于规范格式、条例的应用文总是那么实在,规规矩矩地没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一直觉得也许没有老师,学生靠着“度娘”也是完全可以写好应用文的。这种想法终于在2019年被改变。

20191月,我走进了社会培训,主要的业务方向是面向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一个文艺女青年终于发现,生产车间里没有“诗和远方”,有的是效率和生活的“烟火气”。这与文学作品中的烟火气是不同的,赤裸裸直接呈现,无所谓美好,只关系到效率和收入。那些成功励志学里的鸡汤在一线的生产车间里没有用武之地,书本上的应用文写作只能留在书本上,放在实践中总是显得冗余。于是,在完成近三十家的企业培训后,2019年下半年的“演讲与口才”课和如今的“应用文写作”课上,我的讲述也变得有“烟火气”了,学生也爱听了。我不再去强调那些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更多的带着学生去了解每一个“规范表达”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职业意识。

当然,即便我重新认识了这“烟火气”,也无法阻挡我偶尔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去探寻“诗和远方”。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就应该纠缠在一起,这是我理解的生活。

“烟火气”与“诗和远方”,一个落在地上,让人踏实;一个悬于前方,让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