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论文: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苏婷  日期: 2023-03-29  点击:

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现代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传统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低下,当前中职《机械基础》课堂学生兴趣点低、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度低,对中职《机械基础》课堂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创设突出职业性的教学环境、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加强“校企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帮助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性;教学环境;学习情境;教师队伍建设

 

工业4.0时代,现代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中职生学非所用,所学知识脱离现代生产实际,职业能力缺乏可迁移性,不能适应企业对生产一线人才的新要求。为此,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新部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意味着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中职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真正能落地生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核心。

中职《机械基础》是一门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开设的必修平台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连接、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支撑零件、机械零件的精度、典型机械的拆装调试。以培养学生能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为主要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加工制造类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知识零散,内容多,涉及面广

一、当前中职《机械基础》课堂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本校教授《机械基础》的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发现,教师和学生在该课程授课的过程中都存在各自的困惑:

(一) 学生学习兴趣低

目前教师多以PPT作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然而教师担心学生专业知识薄弱,不易理解,往往会作较多的阐释,却效果不佳,发现会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讲的越多,学生越不爱听。

学生在刚接触《机械基础》的时候反映该学科较难,内容枯燥,脱离生活,也不明确所学对今后工作的作用,与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知识点多,公式概念多,需记忆的内容多,兴趣点低,更有甚者会对《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持消极态度。

(二)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往往难以避免满堂灌教学形式,听觉为主视觉为辅感官刺激学生不够专注,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低下。

(三) 学生学习效度低

课后,教师会布置背诵任务,并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默写检验,检测结果不尽如人意,通过跟学生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未能在课后花时间记忆,学习效果不佳,效度低。

但是访谈发现学生愿意动手参与课堂,比如在设计带轮更换知识点时如果能让他们动手更换带轮,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和课堂参与度。由此,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的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基础有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中职教育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或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在精心设计、组织、安排或合理引导下,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的教学过程[1]笔者认为,有效的《机械基础》课堂应该是经过企业调研后,教师设计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情境教学,学生能习得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授课中渗透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用的,既能掌握当前知识,顺利完成学业,也能紧跟职业岗位变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升竞争力。

三、提高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突出职业性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室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空间分布,这就凸显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坐着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无法感受职业氛围,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脱节严重。而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感尤为重要,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要重视学生的外在氛围布置,帮助学生营造职业代入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室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在诸多中职学校铺开,教学平台有效集合着教学资源,这无疑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新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学会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营造和变换课堂教学环境,课堂变成工作的场所,转换对课堂的定义,转变教师的角色将教师教学生变成师傅指导徒弟帮助、指导学生利用优秀的学习资源,形成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经验,从而从传统的教师主体灌输课堂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服进入教室,教师以教练”“师傅角色呈现,并在每次课堂中重点强调学习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具体内在联系,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目标明确地参与任务完成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二)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教材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现实情况中,用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往往跟不上企业人才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现况基于课程标准打破教材内容框架,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重新融合教学内容,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劳耐尔(Rauner)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特点是: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情境性,“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是一种与情境相关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2]工作过程导向就是以实际典型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基础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组织的学科系统,设计典型工作项目,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让学习者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获得经验性知识、专业性技能、习得性品质,这些素养可以被迁移到实际的工作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机械基础》知识点散、不成体系的学科特点突显了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的必要性,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者直观地接触企业的工作任务,并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升华,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意参与,积极思考,够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和快乐

例如《定轮系传动比计算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设计《普通车床非标准螺纹车削中挂轮的》为项目。授课中,可创设加工螺纹的案例情境:企业接到订单:需要定制一个M24*2.75的三角形螺纹,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相关知识。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查阅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提升,对提升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帮助很大。

(三)加强“校企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教师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师要能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必须有不断更新的进企业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为此,要加强“校企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走出去,深入企业交流学习,动态学习与时俱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拓展自身专业素养;二要请进来,深度挖掘产教融合项目,适时邀请和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授课和实习实训,多方位组建“校企融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升中职《机械基础》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利娟.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以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2]海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朱晶.中职《机械基础》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85):44-47

[4]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