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课题研究:县域技校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袁洁  日期: 2025-01-09  点击:

附件2

 

 

 

 

2024年度江苏省技工教研课题

   

 

 

课题名称:

县域技校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

培训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主持人姓名

袁洁

工作单位:

溧阳市技工学校

联系电话:

13861205180

电子邮箱:

minandjie@163.com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一、课题名称应科学、简明、规范。

二、相关材料需经单位审核后签署意见,加盖单位公章。

三、申报书一式三份,内页填写为小4号字,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可根据需要增补插页。

 

 

 

 

 

 

 

 

 

 

 

 

 

 

 

 

 

一、基本信息

(一)课题主持人及主要成员信息

主持人姓名

袁洁

 

  

45

行政职务

党政办主任

 

正高级讲师

  

本科

从事的专业(学科)与年限

交通运输 22

联系电话

13861205180

工作单位

溧阳市技工学校

通讯地址

溧阳市燕山南路1

 

     

从事的专业(学科)

研究分工

卢敏

高级讲师

溧阳市技工学校

计算机

子课题负责人

王云清

正高级讲师

溧阳市技工学校

机械

子课题负责人

赵华军

主任科员

溧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力培训

子课题负责人

陈春霞

副教授

江苏理工学院

农村职业教育

体系建构指导

 

 

 

 

 

(二)课题主持人及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现状评估——基于374个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证调查》

陈春霞

袁洁

论文

《职教论坛》(中文核心期刊)

202111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法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探究》

陈春霞

王云清

论文

《成人教育》(中文核心期刊)

202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溧阳模式”》

卢敏

案例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20224

《双师三场、育训结合:高素质电梯专业人才培养的溧阳实践》

袁洁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237

20222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新型职业农民: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乡村、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2.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体系:广义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泛指有助于技工院校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质量的政策法规、经费保障、组织管理、课程开发、师资培养、信息服务等共同组成的支持体系。本课题主要从具体的策略层面就县域技工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等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同时,从乡镇基层政府政策层面研究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政策创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质量。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一)国外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特有的产物,由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特殊性,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人口迁移、城乡迁移方面,这些相关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些相关的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唐纳德.伯格(D.J.Bague)的“推——拉”理论和李(E.S.Lee)提出的人口迁移理论、以及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的城乡迁移理论以及择林斯基(Zlinsky)等提出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理论,舒尔茨等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等。

(二)国内研究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研究已引起各层面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愈益增多。早在2004年左右张书红(2004)等就发表了相关论文,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起,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经中国期刊网按“篇名”“模糊”检索“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20042012年相关论文总计只有36篇,而 20132023年成果持续快速增加,分别有 34 篇、106 篇、201 篇、282 篇、366篇、360 篇、309 篇、269篇、187篇、139篇、141篇。

2.当前,涉及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研究内容愈益丰富,涉及到经济学、 社会学以及技工教育和培训等多个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城市化视野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必要性、内涵及基本特征的研究。如有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是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以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华芳英,2015)。学者们对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内涵及基本特征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在城镇经济地位的提升、获得新的职业身份和权利、意味着文化素养提高及与城市的社会融合等(祁占勇等,2021;杨儒雅等,2022)。二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因素的研究。认为作为培训主体,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在整体办学功能上普遍处于边缘地位,而且这种边缘性还存在代际传递现象(曾平生等,2021)。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的因素是现存的制度、农民与技工教育之间的互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成本、农民自身素质(朱再昱等,2017;徐辉等,2018)等。三是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实践类型的研究。认为不同治理主体“碎片化”、培养模式相对“线性化”、教育教学环节“断裂化”和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是困扰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模式高效运作的主要问题(田书芹等,2020)。四是关于技工院校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与政策创新的研究。认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质量需要推动政策、制度等的建设;要重视技能培训、倡导人文关怀;建立完善的农民工保障制度(蔡昉,2017;吴兆明等,2019)等。

3.然而,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研究成果极少,相关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2015-2019年,只有6篇(按“篇名”“模糊”检索“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与支持体系”)。特别是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缺乏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就研究视角和内容看,目前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层面展开研究,目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与支持体系”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影响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意愿深层次原因的研究有待加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系列问题需引起学术界更多的重视,而以“技能教育培训”路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为视角的研究更需要人们开展协同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研究多局限于理论的和经验的范畴,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略显薄弱。综合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为未来在技能教育培训视野下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但基于技工教育视角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研究亟待展开。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愈发全面。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体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22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逐步完善,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培养100万名具有中高等学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和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育500万名高素质农民。因此,本选题既与我国的发展战略一致,也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相关。

(二)理论价值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是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课题,因此,从基于职业教育视角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厘清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技能教育培训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完善技工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理论和制度,总结技工院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中小城镇文明与文化的建设。

(三)应用价值

1.我国“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必将加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与实践问题,有助于促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激发其参加技能教育培训的意愿。

2.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意愿及人力资本积累现状调查,有助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存在问题作出基本判断,探寻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意愿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原因;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就如何通过技能教育培训等路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提出一些建议,可以为决策层开拓思路;通过研究,有助于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探寻更具典型性、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本开发模式和发展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书红.新型农民呼唤中等职业教育[J].农民致富之友,2004(07):4.

[2]华芳英.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趋向与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06):37-40.

[3]祁占勇,王晓利.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困顿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6):126-136.

[4]杨儒雅,唐智彬.职业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逻辑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

(06):101-108.

[5]曾平生,李根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辩证图景[J].成人教育,2021,41(07):41-48.

[6]朱再昱,余汉英,苗其俊,许跃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7(31)

:73-76+81.

[7]徐辉,刘玉成,张明如.多元就业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0):108-111.

[8]田书芹,王东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77-84.

[9]蔡昉.改革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重新配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2-12.

[10]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20)

:27-34.

 

(三)课题设计论证

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2.可能的创新之处;3.研究思路、方法和阶段安排。限3000字以内。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理论层面: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意愿及人力资本积累现状调查,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存在问题作出基本判断,探寻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意愿及其人力资本积累的原因;

实践层面创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性和推广价值的中小城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

决策咨询层面:提出可供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技能教育培训机构等决策参考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技能教育培训关系的研究

研究要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技能教育培训的诉求。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可基于各种路径,而技能教育培训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路径之一。因此,要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效的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就必须研究如何建立发达的现代技能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如何根据不同来源农民个体特征、区域农业产业特点、经济基础以及技能教育培训载体特点等,构建具有区域特色性的中小城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

子课题二: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技能教育培训供、需、管现状的调查

研究要点:当前,技工院校开展技能教育培训已有一定成果。然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行技能教育培训是否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作出精准的判断,解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为现代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构建依据和经验借鉴。通过本子课题设计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希望获取三个层面的信息:

1.需求端诉求调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技能培训支持体系需求及特征。

2.供给侧现状调查:主要通过调查,目前技能教育培训能否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各级各类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职能发挥如何?潜能在哪里?同时,进一步了解现有技能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模式的适用性、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培训途径的多样性是否与农民的需求吻合等?

3.管理面政策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技能教育培训政策是否缺位?既有政策适应性如何?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的制度配置和政策创新尚有多大空间?制度、政策创新的突破点在哪里?等等。

子课题三: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要点: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调查以及文献资料收集,提炼概括出各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典型模式的解析,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来源构成的不同及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差异性,考虑区域特点、各地技能教育培训基础,研究如何架构、完善具有区域适宜性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通过本子课题设计的调查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希望获取三个层面的信息:

1.技工院校涉农专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以培养新生代职业农民和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即“白领”层次农场主、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才及骨干农民等。基于涉农专业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在很多情况下培养与培训是交融在一起,难以作明确区分。

2.乡村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研究构建基于不同需求的农民,尤其是留守农民的技能培训支持体系,这里的研究重点是:一方面构建以社区学院为中心的中心辐射的网络化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重点探讨成人教育中心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定位及功能发挥问题。

3.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实施的制度、政策体系:主要是通过对现行技能教育培训制度、政策的梳理,揭示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技能教育培训制度配置及创新,提出可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的政策建议。

子课题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的案例研究——以“苏锡常”为例

研究要点:苏南地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苏南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技工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苏南地区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大量集聚的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性实践,因此,以苏锡常为例,研究其通过技能教育培训路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具有前瞻性意义。本研究将通过对苏南等地技工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借鉴,探寻其基本规律,创造性地构建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

(三)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一是要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的意愿、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以及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的原因;二是研究如何构建具有区域适宜性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三是结合苏锡常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典型经验,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问题。

研究难点:一是设计能够真正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意愿及人力资本积累现状的、科学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二是构建具有较好区域适应性的技能培训支持体系;三是创新能够调动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教育培训积极性,有效进行其人力资本提升的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与政策。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选题有新意

目前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点,研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问题的课题偏少,更缺乏系统的深层研究。

2.学术观点有创新

在研究中,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诉求、意愿及其培训现状,定量分析影响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因素,提出要协同构建由政府、社会、职业院校等融合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认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需要相关的制度配置和政策创作保障。

3.研究方法重实证

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事实和数据资料,将多层次区域研究与典型个案研究结合,基于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构建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提出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建议。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阶段安排

    研究思路

以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点,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诉求、意愿及其培训现状的调研作为切入点;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存在问题、成因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基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质量的需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政府在技能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方面的建议。

(二)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246月—20248月):完成课题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开题会议,研讨、确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分工。

2.考察调查阶段(20249月—202411月):完成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技能教育培训供、需、管现状调查问卷制作,实施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3.报告撰写与成果汇总阶段(202412月—20254月):完成补充调查;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撰写和讨论子课题报告初稿、终稿;期间召开三次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各子课题组分别完成子课题报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

4.成果鉴定阶段(20255月—20256月):完成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并申请结题。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了解苏锡常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技能教育培训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人力资源开发、技能教育培训的经验,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以及政策创新和制度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比较研究法:通过区域比较等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内容、制度和政策以及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探寻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等。

3.统计分析法:选择运用统计分析工具,依据调查所得数据,对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现状以及影响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进行技工院校涉农专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与乡村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4.数学建模法:运用数学分析的原理,构建技能培训支持体系的动态数学模型。

 

(四)课题的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苏锡常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能培训现状

调查报告或论文

202410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体系实践案例

案例集

20256

课题研究报告

成果报告

20256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体系构建与实践

论文集

20256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与措施

一、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新兴产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与策略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双师三场、育训结合”的电梯专业人才培养溧阳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基于“‘1N’融合行动计划”的县域职教中心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创新实践》获二等奖,另有2项教学成果获常州市级奖项。

二、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学校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函授等各类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在籍学员1800多人,举办各类岗位或等级培训,年培训达10000余人次。学校崇尚科研兴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科研氛围浓厚,提倡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学校有60%以上的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科研。

2.经费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每年都有单列的科研经费预算,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课题下拨相应的经费。课题经费的管理将严格按照学校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执行。课题主持人也会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细化经费开支科目,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本课题申报成功后,经学校研究将会列入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3.制度保障

学校建有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将以学校组织的各项各类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不仅采纳教师们关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建设意见和建议,而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为其动态更新收集第一手资料。

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将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讲座,利用平时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专题座谈研讨等活动,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审核意见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盖  章)

                                       

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意见: 

 

 

                                   (盖  章)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人数

 

赞成票

 

反对票

 

弃权票

 

评审结果(在选项后括号中打

1.建议立项为重点课题(                   3.建议不予立项    

2.建议立项为一般课题(   

 

    

 

                                专家组长(签字):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批意见:

 

 

 

(盖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