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高职院校需积极适应变革,调整教学模式,尤其是《计算机网络》这一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职业素养内涵,探讨了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就业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职业教育本质上即为就业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以促进学生良好就业为基本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目标,并依据社会人才需求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院校需明确当代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素养,并据此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围绕课程定位、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维度展开,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育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分析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涵盖了职业规范、要求及标准等多方面内容。在职业实践中,它具体展现为职业道德的坚守、专业技能的掌握、行为举止的得体、工作作为的积极、责任意识的强烈以及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现。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衡量从业者能否有效胜任、迅速适应并出色完成职业任务的一把标尺。职业素养不仅体现了从业者对职业规则的遵循,还展现了其专业技能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自律与责任感。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效的工作方式、积极的职业态度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与变化。
基于“素质冰山”理论框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可类比为构建一座庞大的冰山。在这座冰山结构中,显而易见的部分(即水面以上约1/8的区域)直接体现为学生的外在形象、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展现、日常行为规范及专业资质认证等,这些构成显性职业素养的维度,易于通过学历证明、技能证书及工作表现等直观验证。而更深层次、更为关键的7/8部分,则潜藏于水面之下,涵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职业风范、职业精神内核以及工作态度等层面,这些构成了隐性职业素养的精髓,是职业素养体系中的核心与灵魂,不易直接观测却对职业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策略中,我们需双管齐下:一方面,稳固基础,强化显性职业素养的培育,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良好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更应聚焦核心,加大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力度,通过文化熏陶、实践锻炼、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深植职业道德观念,锤炼职业精神,优化职业态度,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均衡发展。而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也必须遵循这一培养规律。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与就业市场的持续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待值显著提升。国家、社会各界及企业均将焦点聚焦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上,职业院校更需深刻认识到在就业指导与职业能力培养上的重要角色与责任。然而,基于近年来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情况的持续追踪与分析,我们观察到若干不容忽视的就业趋势:一是部分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就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二是众多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初期频繁跳槽,职业满意度普遍偏低;三是企业反馈指出,部分毕业生在职业素养及专业发展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这些现象凸显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源上优化教育策略,确保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具备适应市场需求、持续成长的职业素养。
从上述几点问题不难看出,不少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认知,而用人单位对不少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并不满意,认为他们难以符合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和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其根源可追溯到职业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领域的短板。首要问题在于,尽管多数职业院校及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但尚未构建起系统、高效的教育框架与教学模式,导致教育目标模糊,缺乏针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导向,难以充分满足市场对人才职业素养的期待。其次,教学实践中存在偏差,部分院校与教师过于偏重宽口径的基础知识传授及特定技能(如英语、计算机)的强化训练与证书考取,忽视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与深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均衡发展。最后,部分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结合职业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和要求标准。因此,需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加平衡、综合的视角来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确保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三、就业导向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教学方向
高职院校想要科学构建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目标、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精准地定位人才目标。首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不仅要结合与计算机网络相关岗位的具体需求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结合教育部、院校制定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还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未来也能够更好地服务各大产业和社会。其次,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相关人才培养中,可以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向进行细化,以构建出“四位一体”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将课程建设、技能竞赛、校企融合以及学生创新有机联系在一起,有效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和形式,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升岗位能力。
(二)科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对接相应的岗位要求
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当优化当前的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网络相关岗位的工作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同时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证书评定等相关要求来设计、丰富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并且更好的保障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科学实现。比如说,在高职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相关岗位实际需求加强网站建设、互联网创设等课程内容,也可以根据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加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更具专业化、特色化课程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还有利于迎合现代计算机专业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其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中,院校和教师应当加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多安排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内容,在教学中加强工作场景或过程的模拟,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成效。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计算机创业园”等各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在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三)丰富教学方法,创建多元化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应当改革教学方法,融“教、学、研”为一体,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网络》应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积极采纳聚焦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全方位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持续学习与创新精神展开,确保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网络技术基础,更能在职业素养上获得显著提升。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课程内容,采取更具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首先,任务驱动法,该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转能为暗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特征。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根据课程精髓及学生认知层次,精心设计贴合实际的教学任务。此法鼓励学生主动发掘并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于任务导向与成就激励的驱动下,投身探索式与创新性学习之中。此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更在无形中锤炼了他们面对挑战不退缩、勇于探索的职业素养,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双重飞跃。
其次,开放性教学法。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国内外教材、社会企业资源等),以充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向社会、岗位和相关产业进行靠拢,关注、调查和研讨网络新技术课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新技术,还有利于他们向职业岗位和行业发展方向并轨。
最后,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打造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为其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真正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考核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能否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所以优化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对于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一方面,设立更加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分设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其中过程考核主要以实践课程教学的考核为主,考核学生职业技能、行为等职业素养,终结考核主要考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职业资格鉴定与技能竞赛体系,职业院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鉴于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行业准入的关键门槛,如网络管理师、网络管理员等权威证书,以及RCAM、RCCP等行业认证,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这些认证不仅验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激励他们追求更高标准,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考核比赛体系来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及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义,田静.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1,(12):003.
[2] 史明.新时代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23,(03):001.
[3] 郝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电脑迷, 2023,(05):79-81.
[4] 刘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移动信息, 2023, 45(07):133-135.
[5] 杨萍."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251-255.
[6] 群诺南鹏尼玛扎西嘎玛扎西.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以西藏大学为例[J].高原科学研究, 2022, 6(2):113-119.
[7] 谢新华,李浪,余孝忠.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 2022, 18(35):168-170.
[8] 韩永奇张旭宁张芸马丽于合龙.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 2022, 18(2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