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 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和成长需求,迫切需要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为其成长提供支持。在具体的案例中,教师应关注家校协同育人,从心出发,实现共情式有效沟通,增强自身和家长的理解能力,填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实现自身与家长、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家校协同 沟通 育人案例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建立家庭和学校的内在关联,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发挥两个主体的协同育人效能,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而要实现有效沟通,首先需要育人双方在情感领域形成共鸣。班主任在建班育人工作中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呵护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缘起: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是新生报到的日子,我怀着既兴奋又焦虑的心情迎来了我们班30名同学,由于我们是建筑专业,所以男生比较多,女生较少,按照以往的经验,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容易管理。小婕是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开学报到穿着一条连衣短裙,高马尾,走路带风,和爸爸一起来报到的,和我潦草的统计好个人信息后,起身要走,我本打算给她讲解一下注意事项,她很不耐烦的回答“行了,知道了!”从那以后我就默默的记住了她的名字。正如我所料,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小婕是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小婕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爱运动的开朗女生,和班级同学交往都十分融洽。但渐渐的我发现小婕的自我约束力很差,内心敏感,而且非常依赖网络。上课睡觉、作业不按时完成、宿舍不打扫,甚至抽烟、喝酒,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面对这样棘手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不知所措,但是教师的使命感告诉我:不能退缩,坦然面对!
二、思考:用爱感化内心,用情重塑角色
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接到了家长的求助,我利用自身掌握的心理知识对其家庭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母亲在家扮演主角,性格强势,凡事都由她决定;父亲扮演的是配角,脾气柔和,在家庭中起协调的作用;小婕在家庭中扮演群众的角色,只能依从父母的决定。不难理解,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当弱势者遇到强势者时,自然就会产生家庭危机。学生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中,且感受不到被疼爱。这样只会使叛逆心理不断恶化。
如何帮助小婕改变现状,走出心理困境,使她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家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用爱感化她的内心,设身处地从她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她的情绪、需要和意图。
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学生能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感到愉快、满足。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进行情感倾诉的学生,共情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小婕及其家庭现状,我运用家校合作的方法,用爱感化小婕,帮助她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困境。同时帮助小婕和她的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建构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其能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实践:从“爱”出发,用“情”定位
(一)“爱在校园”:共情于理,强化换位意识
要打开一个学生的心门,必须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与学生沟通。国庆假期回来后的一天,无意中得知其他同学在讨论小婕带着其他5位同学去KTV喝酒唱歌,在宿舍抽烟。压住内心的怒火,放学后我单独找小婕聊了很多,她也诚实的把这些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原来小婕抱怨她的妈妈总是不陪伴她,不带她出去玩,还经常失约,所以对妈妈有埋怨,才导致了严重的叛逆心理,她开始成迷网络,厌学。我反问她“父母班加点,或者被其他事情所困扰,是因为他们不爱你吗?还是因为他们也身不由己?”小婕沉默了.....“他们为的是让你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后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因为你的失约而闹脾气,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能减少误会。”小婕想了想后答应了我,以后做任何事之前都先换位思考。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就是一种让教师与学生保持情感平衡的有效方法。
(二)“带爱回家”:共情于事,培养商谈方式
解铃还须系铃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立刻与小婕的妈妈取得了联系,小婕的妈妈很配合,第一时间赶到了学校,小婕妈妈说她早就意识到女儿的问题,但是害怕发生言语冲突,所以一直没有解决这些事。在和小婕妈妈沟通后,我提议在家里让孩子参与家庭的大小事件,比如外出游玩、家中订购物品、上辅导班、报考学校等。小婕有了足够的归属感,其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一段时间后,小婕感到自己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开始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尊重学生独有的想法和思维习惯,父母要用真诚的言语和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使亲子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将爱传递”:共情于人,传播爱的力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或同伴的尊重和认可,其表现欲望较之前更为强烈。我给小婕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契机,我安排她做宿舍长、课代表,鼓励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虽然有时也会有一些小实务,但是已经进步了很多,参加活动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小婕的成长感染了其他同学,她的事例影响着他人,全班学生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或同伴的尊重和认可,其表现欲望较之前更为强烈。我们可以给同学一些改变的机会,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四、条件:政策引领,融通联动
明晰帮扶工作各项政策,学习吸收最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梳理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努力教育和帮扶问题学生,使其得到转化。
(一)政策引领,建立制度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在原有的“学困生”、“边缘生”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和帮扶工作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排查,按学习、行为规范等情况进行分类,对这些同学按照班级安排结对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对其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和引导。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
积极搭建学校育人平台、建立帮扶工作队伍、挖掘问题学生榜样事迹,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法。与此同时,持续拓展资助渠道,放宽视野,将资助工作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融通联动,整合吸纳多方资源,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强化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挖掘贫困生的个人潜力,夯实贫困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迎接人生各种挑战。
(三)搭建平台,有效育人
深度协同辅导员、思政老师、专业老师、心理健康老师,有效融入资助手段(见表1),构建多维度的育人模式,全方位帮助经济、心理双困生解决经济上、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
育人方向 |
育人手段 |
心理援助 |
绿萝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咨询热线、学院心理健康咨询室、家校社三级联动机制等。 |
经济资助 |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缓、校内助学金、企业助学金等。 |
素质拓展 |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社会交往:社团、知识沙龙、演讲比赛等。 |
能力提升 |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系列竞赛、专业技能大赛、学习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等。 |
道德浸润 |
志愿服务、励志演讲等。 |
(四)言行感化,走访送温暖
高校开展双困生走访活动。在走访活动中,带着教师的温暖,送去学校的问候,教师言传身教,用言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关爱,切实将学校的温暖与关怀送到每位双困生的学生家庭中。比如教师为双困生带来自备的书籍、零食以及学习用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并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双困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五、成效:
(一)个人层面
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小婕的专业课成绩进步显著,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多次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奖项,这大大激发了她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更好地激励小婕,我还让她作为进步学生代表在班会课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小妙招。从此以后,小婕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脸上经常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还在班级里结交了知心朋友,亲子关系明显改善,不再感到孤立无援,展示了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现代学生形象。
(二)班级层面
我以处理小婕自伤事件为契机,加强班集体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层面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各类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班级还获得了学校和市级优秀班集体。如此,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更有把握、更有信心、更有行动力。
(三)学校层面
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夸赞班主任是一位有思想、有方法、有智慧的班主任。与此同时,班级家长积极加入学校各项力所能及的事务中,为促进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家校携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六、反思
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容易持续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因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形成的自卑、消极、人际关系障碍等负面心理问题,更会严重影响他们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和完善工作措施采取有针对性、有推广意义的举措,帮助问题学生真正走出困境,不断促进学校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遇到学生犯错时,我们不用急着去评判他的本质,作为老师必须要先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润无无声护花红,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细致观察,并和学生架起信任的桥梁,使其能够与我们分享交流,同时结合家长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反馈,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心,以便让学生从心底愿意去感受身边的美好与温暖。以共情式沟通理念优化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能,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8-34,58.
[2]宋亚杰.共情:师生沟通的润滑剂[J].教学与管理,2010(7):28-30.
[3]欧阳谢璐.与青春期学生共情式沟通的个案探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4(4):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