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双师型教师作为中职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培养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以期为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在这一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核心概念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点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这类教师通常具有双重素质、双重能力、双重证书等特点,是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2. 乡村振兴与中职教育的关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以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才能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效融合。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是兄弟姐妹关系,都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效融合,是进一步拓宽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渠道。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全民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要重点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鼓励好学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促使年轻人持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3.中职教育与中职“双师型”教师之间的关系
中职教育与中职“双师型”教师之间存在着密切而不可或缺的联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职“双师型”教师正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他们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的经验,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中职“双师型”教师具备双重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满足中职教育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他们能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中职“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他们的实践经验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中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转型,中职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中职“双师型”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中职教育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动力。同时,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中职“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通过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提供大量的经典案例,具备重要借鉴意义。
(一)英国
英国特别重视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这一特点体现在从入职到在职再到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呈现出“三段融合”的培养特色,即注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在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提高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分为常规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中常规教育是指在大學中接受教育,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继续教育是指对年龄大、学历低的教师进行的教学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入职辅导是对常规教育教师进行为期三个学期的教学指导,期满合格方可独立教学。职后培训是对在职教师进行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来获得专家指导。
(二)德国
德国职业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贯彻得最为彻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教育将理论和实践均作为硬性标准。德国职业学院的教师分为企业实训教师和院校理论教师。企业实训教师一般来自企业雇员,由完成职业培训且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人员构成,需通过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业考试,并符合《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后,方能正式从事教学工作。而院校理论教师则需要完成四年专业学习、两年师范学习和教学实习,通过国家资格考试,并且要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实习一年后,方能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工作。二是教育管理实行专业人做专业事。德国职业学院教师培训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培养一位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紧密结合、共同完成。德国法律规定,在“双元制”体系中,职业教育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实施者都必须在获取相应的资格后,才有资格从事相关的职业工作。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经过长时间严格的职业培训,才有从教资格。德国《职业训练法》规定:凡是拥有相应生产规模的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来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并且职业技术教师享受高于国家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三)日本
日本职业学院的教师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要求除了具有某个技术领域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将企业用人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课程的能力。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需持教师资格证在企业实习后方能转到教师岗位。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对职业训练指导员进行常规和职业技能培训。日本的大学开设了基础学科、社会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教学科目,以及教育心理学、教学法、业务实习和职业指导等内容的训练课程。职业能力开发大学的学制比较灵活,有6个月的短训班,也有4年制的本科班。短训班主要招收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且入学必须通过国家技能考试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的学员;本科班则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专业的职业训练指导员。获取职业训练指导员资格除了入学职业能力开发大学,还有两个途径:一是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二是参加“厚生劳动大臣指定讲座”。通过这些措施,日本职业训练指导员资格的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国内学者对于职业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起步较晚,初始阶段主要集中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培养思路、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培养模式。随着研究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也逐渐深入,发展出以下培养模式:
一是“3+0.5+0.5”的本科层次“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4+2”的研究生层次“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本科阶段应为培养对象提供 0.5 年的企业实践和 0.5 年职业院校实习的培养过程,研究生培养阶段在前 4 年注重职业技术师范类教育,后2年注重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实践培养。
二是“一二三四””培养模式,即选取职业院校十分之一的教师群体,设置三年的培养时间,在培养实践内完成参加两次实践活动,且每次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四个月,以此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即可以保障日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影响,也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升级。
三是“三并重”与“三结合”培养模式,即要实现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实践与理论的“三并重”同时实现职业学院与企业、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专职与兼职的“三结合”。
四是“一三三”培养模式,明确“双师型”教师统一的认定标准和岗位要求,开展入职阶段、在职阶段、激励阶段等“三段”一体化的培养过程,同时融合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构建培养平台,为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质量打下基础。
五是针对全日制研究生群体设计的“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的“三双”培养模式,通过综合提升其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使其具备较好的职业教育教学素质。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根据自身国情调整,培训种类多元化,针对性强,受众面广,且十分注重职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人才培养、选拔、晋升的依据。而国内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尽管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养机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路径和评价机制,导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效果参差不齐。
双师型教师要求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然而,当前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存在不足,如实验设备陈旧、实践基地缺乏、企业合作不够紧密等,导致教师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
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比例失衡。理论型教师较多,而具备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实践型教师较少,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
中职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方面存在不足,如薪酬待遇、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双师型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双师型教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当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优化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式等,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应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