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论文:基于智能技术的中职建筑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周叶  日期: 2023-11-24  点击:

摘要:智能化时代,学校改革发展进入了新征程,在打造特色为品牌、提升优势为优质的路上,中职建筑专业如何赋能行业转型发展,如何培养新时代的职业人。本文从新时代中职院校建筑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出发,结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通过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学徒制模式、校内产业园“破冰”企业实践课深度融合专业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优化。

关键词:智能技术 建筑专业 产教融合

 

新一轮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使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建造等技术的日渐成熟推动了行业、产业迅速向数字化转型。建筑行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市场迫切需要建筑从业者深入使用新技术,社会对建筑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转变对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基于智能技术的建筑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

智能建造是以建筑工业化为依托,综合运用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具有感知、判断、决策能力的智能装备,构建新型智能系统框架体系,实现全寿命周期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建造方式转变,为社会提供智能化建筑产品。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为当今社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据改革,迫切需要职业院校敏锐把握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上展现时代特色。智能建造视域下建筑专业产教融合是遵循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践,将产业和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随时了解新业态,及时掌握专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建筑专业学生由学生到建筑岗位从业人员的无缝对接。

二、基于智能技术的建筑专业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停滞不前

在数字化、5G、人工智能的时代,建筑专业人才也应该具备相关能力,才能胜任岗位需求。智能建造视域下,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由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向培养“掌握数字化能力和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做好新时代下市场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预测分析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BIM软件、智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等新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行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坚实的后盾,既能传授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作为企业中的师父带徒弟,指导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目前,国家提倡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老师尚且不具备职场中的实践经验,有的即使获得了双师证书,其实践操作能力依然有限。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建筑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深度。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比如加大对企业导师的保障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导师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同时鼓励学校的教师下企业实践,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合作交流平台。

(三)产教融合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产教融合是贯穿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的,企业、产业与教育三者的融合需要渗透到建筑专业长期发展之中。无论是场地、设备、设施建设,还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制定、师资配备,都需要融合。比如在教育教学方面,以智能化背景下企业用人标准为教学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市场对应的现阶段建筑行业岗位需求来设计,融入新技术和课程思政,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三、基于智能技术的建筑专业产教融合的诉求

智能化时代,建筑专业产教融合,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仅为师生在专业领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遵循新时代的先进理念,打造产教研一体化的理论体系,而且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创设职业体验、工学结合、企业实践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一)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

建筑专业实践应用性强,能够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是建筑岗位从业人员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因素。时代瞬息万变,但是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作为一名建筑人员,专业技能是必备的能力。

1.熟悉相关建筑施工法律法规。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积极接收法律教育,深刻认知建筑法规和相关建筑法律知识。

2.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会各类施工方法的应用。根据规范的设计和要求,将施工工艺手法严格落实到实际施工中,对每一道供需进行检查控制。

3.能够按照施工操作技术规程组织实施施工,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以安全文明施工为标准,创建绿色、文明的工地材料任务,合理操作,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按照智能化动态管理原理,随时观察施工问题,随时解决施工问题。

(二) 向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变,培养智能化建筑人员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在建筑工作中的应用日渐成熟,从规范化建模、可视化认知到智能化决策,建筑工作不仅面临着行业冲击,还身处科技变革的风浪中,学校的专业建设也需要因时而变,因需而变。

1. 信息技术的提升。能够运用BIM软件、Autesk Revit 软件、编程软件等信息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施工技术要求深度融合。

2.建造智能化。设备和构件智能对位、智能放样技术,运用BIM 三维模型、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全站仪等可实现现场测量放样与模型实时更新的智能化技术。采用智能化动态控制技术,实时地观察施工状态,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制止违章操作。

3.施工管理项目化。基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施工管理办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转变为项目共享化,即对项目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后,实现项目管理共享化,从而帮助管理层做出高效、正确的决策判断。

四、基于智能技术的建筑专业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逐渐成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产教深度融合,为师生在专业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机制,充分发挥工作室的效能,充分挖掘专业特色,通过周期性计划的实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真正做到“以赛促教”,并开展一系列的职业体验活动,从而提升应用型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云平台、技能训练平台以及精品课程、微课、公众号、腾讯会议、网站直播等数字化资源,优化教学资源环境,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师生的职业能力。

2. 结合建筑施工岗位技能要求,营造职业场景,开展家装设计施工现场PK以及模拟装饰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体验的互动平台,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了解和发掘自己的潜在能量,展望并遇见最好的自己。

3.通过技能大赛带动教法,把技能融于教学内容中,将竞赛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赛促教。推动技能大赛成果向技能普及教育转化,从而促进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校内产业园“破冰”企业实践课

校企共同建设设备先进齐全、功能实用多样化、技术含量高的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产业园,以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为导向,以项目驱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带动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开展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训,从而克服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状态,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教育、社会的三者融通。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承接实体工程,导致学生在学校很难实现理实一体化。为了“破冰”这个难题,学校和企业一起创新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共同开设企业实践课,组织学生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试的同时,通过设置BIM技术基础、建筑工程施工+BIM 技术、开展BIM5D、土建算量、钢筋建模等模块开展企业实景教学指导。企业实践课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企业导师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讲解,定时安排在职的建筑施工人员进行职场经验分享,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职场的工作环境,提前体会职场文化,从而强化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和进入职场后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三)采用学徒制模式

建筑施工设计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建筑行业企业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有效实现学生从“学徒”→“准员工” →“员工的转化。学校通过公开招募建筑行业企业共同探讨、建设建筑施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选派自身的建筑施工人员入校作为企业导师,模拟施工现场。一位导师指导若干名徒弟(学生),通过在真实的施工现场网络云平台演示并教给徒弟(学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实操,还包含BIM技术与在施工过程中的技巧这些新技术,指导学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年级至三年级,注重文化和专业课程的积累,熟练地掌握专业所需各项专业能力,让学生体验、感悟职业责任;四年级至五年级,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让学生真刀真枪践行企业实际工作和企业文化。

学徒制模式的开展,实现了产教融合充分渗透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师带徒的模式,锻炼了学生实操能力,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积累职场经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导师也可以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表现,从而推荐给其他优质企业,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院校长期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产教融合,以工作室为载体,整合资源,职业体验,以赛促学;充分发挥“师带徒”模式进行学习、交流;校企共建产业园,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升整体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红菊,孙玉永.基于产教融合的土木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应用探索——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0,1111):121-123.

[2] 丁陆军.基于技能竞赛视角的土建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3):25-26.

[3] 李博,马海燕.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重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2:56-59.

[4] 李雷.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2032):240-242.

[5] 鲍计国.建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5):33-37.

[6] 张日钊,马一琛,刘民.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管控策略[J].智能城市,2021,7(2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