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论文:何为核心素养?

作者:张璐  日期: 2023-09-30  点击:

何为核心素养?

——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

近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热词。我们也看到学校教科研中老师们在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学中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我们还要认真学习,了解“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明晰“核心素养”的概念,于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以利于我们教育教学科研的开展,做好迎候未来学校教育变革的准备。

近期,我阅读了杨九诠教授主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这本书,书里就提到了很多关于“素养”的问题,三十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就“素养”一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真是让人思路大开。要知道国外学者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有关“核心素养”的观点,但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我们应该要学会追求本土化的和我们国家学生有关的素养,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别的国家的东西,那这本书就给了大家很好的见解,真正值得大家一读。

全书由四部分结构组稿。第一部分九篇,偏于理论性和总体性,如钟启泉先生的代序及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第二部分九篇,偏于专题性或实践性,如尹后庆《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马斌《课程基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第三部分八篇,主要是谈学科核心素养,如龚亚夫《中小学英语教育需要四个转变》、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第四部分四篇,邀请几位全国著名校长结合本校实践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窦桂梅《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唐江澎《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的文章《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谈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先生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那“核心素养”又怎样界定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

现在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可见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有多么明显。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只注重她们掌握了多少知识经验,成绩有多好,分数有多高,我们应该要注重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帮助她们更好地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