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论文:工学结合视域下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周叶  日期: 2023-09-25  点击:

摘要:数智化时代,职业学校为了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了现代产业学院。本文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出发,对建设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学徒制模式、“破冰”企业实践课、 实现“1+X”课证融通、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高职级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优化。

关键词: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20197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207月,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2021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职业学校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一、工学结合视域下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职业学校产业学院由学校和行业企业组成,共同探讨,搭建“共建、共管、共享”平台。职业学校产业学院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牵引,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依托地区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将学校与行业企业精准对接。为了职业学校的创新发展,凸显职业学校的特色,校企深度融合,学校需要把握行业、企业需求,将产业和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随时了解新业态,及时掌握专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学生由学生到专业从业人员的无缝对接。

二、工学结合视域下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困境

(一)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刚刚起步,学校和企业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合作和探讨,产业学院职责还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需要政府支持,引入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二)协同能力不足

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育人理念存在分歧,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主,通过构建课程、共育师资,长期全方位培养人才,而企业侧重的是短期批量培养人才,对学生进行某一特定的岗位需求进行培养。产业学院建设是一向长期的工程,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各方协同能力不足。

(三)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坚实的后盾,既能传授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作为企业中的师父带徒弟,指导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但是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老师尚且缺乏职业岗位中的实践经验,有的获得了双师证书,其实践操作能力依然有限。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落后直接制约了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深度。

(四)产教融合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产教融合是贯穿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的,企业、产业与教育三者的融合需要渗透到学生长期发展之中。无论是场地、设备、设施建设,还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制定、师资配备,都需要融合。比如在教育教学方面,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教学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市场对应的现阶段岗位需求来设计,融入行业新技术和企业文化,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视域下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诉求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师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平台,遵循时代的先进理念,打造产教研一体化的理论体系,而且为学生创设职业体验、工学结合、企业实践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一)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从现代学徒制、定向培养到产业学院培养,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的定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校企共同创办产业学院,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企业标准全面对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通过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将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交给学校,而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就熟悉岗位职责和要求,学习企业文化,更好的适应进入企业入职,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促进师资双向流动

职业学校产业学院由校企紧密合作,整合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师资的双向流动。企业导师走进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学校教师通过下企业,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学习企业实际操作技术技能,从而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聘请行业内资深的专业人员,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师生培养培训基地,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

(三)增强服务产业能力

职业学校产业学院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岗位实习实训资源,与企业共同探讨问题,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企业可以和学校一起研发高新技术,获得学校的科研资源,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产业、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增强服务产业能力。

四、工学结合视域下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创新路径

校企共同建设设备先进齐全、功能实用多样化、技术含量高的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产业园,以市场环境和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利用项目驱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带动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学徒制模式、“破冰”企业实践课、实现 “1+X”课证融通、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克服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状态,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教育、社会的三者融通。

(一)发挥名师工作室效能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逐渐成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产与教深度融合,为师生在专业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家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挖掘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工作室的效能,通过周期性计划的实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真正做到“以赛促教”,并开展一系列的职业体验活动,从而提升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运用信息化技术,依托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平台、技能训练平台、以及精品课程、微课、公众号、腾讯会议、网站直播等数字化资源,优化教学资源环境,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师生的职业能力。

2. 结合岗位技能要求,营造职业场景,开展一系列与专业岗位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体验的互动平台,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了解和发掘自己的潜在能量,展望并遇见最好的自己。

3.通过技能大赛带动教法,把技能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竞赛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推动技能大赛成果向技能普及教育转化,从而促进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真正做到“以赛促教”。

4.开展职业体验。充分提高工作室影响力,激发工作室效能,通过定期面向全市各中小学开设职业体验活动,开展老年大学文化交流等各类社会活动,想社会辐射专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二)开展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行业企业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有效实现学生从“学徒”→“准员工” →“员工的转化。学校通过公开招募行业企业共同探讨、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选派自身的技术人员入校作为企业导师,并带来企业的真实业务资料。一位导师指导若干名徒弟(学生),通过平台演示并教给徒弟(学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工作流程,还包含操作中的新技术,指导学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年级至三年级,注重文化和专业课程的积累,熟练地掌握专业所需各项专业能力,让学生体验、感悟职业责任;四年级至五年级,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任务和要求,体会企业文化。

学徒制模式的开展,实现了产教融合充分渗透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师带徒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丰富了学生的职场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导师也可以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表现,从而推荐给其他优质企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破冰”企业实践课

由于一般企业的数据一般都是不公开的,导致学生在学校很难实现真操实做。为了“破冰”这个难题,学校和企业一起创新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共同开设企业实践。课产学合作专业建设要求大力推动产业学院内部科教融合,以科研支撑教学,支持学校师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产业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

1一课双师课程创新。针对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企业人员进行校企融合课程设计。

2. 教材改革:共建改革团队,共探教材整合。为推进教材改革,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专员共建教材改革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工作岗位,团队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内容,完成课程知识与技能要素的教材整合。

3.教法改革:以生为本,五育并举。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对这些任务进行逐层分解,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的认知、课内对专业技能精讲精炼、课后灵活运用和巩固,运用阶梯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知识技能、德育素养、美学、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实现学生以德为先、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素养培养的同步形成,让学生深刻明白,过硬的专业能力是立业的基石,而高尚的德育情操、丰富的人文素养、健康的身心体魄更是立人的关键。

(四)实现“1+X”课证融通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的标准,与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对接,参照教学大纲,证书的考核大纲,指定书证融通的培训实施方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实一体的“任务驱动法”。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金课”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任务,借助“1+X”平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在任务的探究过程中突破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平台数据的实时反馈,针对问题反复训练,直到彻底掌握为止。

借助“1+X”学习平台,以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得学生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实现100%的参与度。教学平台配套的移动终端同样能让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促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步提升。利用课证融通方式,帮助学生优化学习体验,提高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

以“1+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块项目为载体,按照“1+X”考证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毕业时有机会同时取得大专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贯通)。把“1+X”认证教学引入专业基础课程,实现了课证融通、精准育人。

(五)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校企精诚合作,构建“双师”课堂。“双师”课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与专任教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双方以班级为“实验地”,围绕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学校专业教师担任理论授课,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校企师资精诚合作,创新性地开设每学期的“双师型”课堂。

企业导师对企业真是的工作流程进行讲解,定时安排在职的财务人员进行“职场经验分享”,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职场的工作环境,提前体会职场文化,从而强化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和进入职场后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感悟企业文化,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把这些职场经验带回课堂,融入到教学中。聘任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行兼职授课,向学生传授工作经验和技能,但是他们缺乏授课技巧和教学方法。因此,创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交流的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将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联手培育,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开展交流、研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职业院校长期坚持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产教融合,以工作室为载体,整合资源,职业体验,以赛促学;充分发挥“师带徒”模式进行学习、交流;校企共建产业园,让学生进行真账实操,从而提升整体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博,马海燕.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重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2:56-59.

[2]孙雪凌.高校教学质量内部治理的数智化转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9:157–160.

[3]姚 雁.“三元育人: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路径探究[J].财会学习,202110:8-11.

[4]吕晓丹,杨仁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研究[J].经济师202308:143-145.

[5]朱玫蓉,胥科伟.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实践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