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五育融合”视域下职校语文“全景式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朱玫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首次系统部署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在重点任务的阐述中,明确教师评价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强调了学生评价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近十年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文件,围绕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标准,关于职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阐述也争论不断。2020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发布,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4 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一争论才趋于平息,然而围绕着新课标的具体落实,教学评价的执行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全景式教学”的提出
“全景”本是绘画和摄影领域的词汇,例如“全景画”“全景摄影”,指的是对场景的超大视角把握,即包括周围所有区域的全部画景。全景有大全景与小全景之分。大全景可以说是开阔的和物理意义上无确定范围的场景。小全景则指一个物理意义上有所包含的场景。全景式(full spectrum)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全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体验,是一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
职校语文的“全景式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教师在充分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教材,综合分析与教学内容对应的所有教学资源,如音视频、相关文本资料等显性资源,以及职业场景、生活场景、自然场景等隐性资源,根据教学情境(学情、软硬件设备、师资等)的变化重新建构资源的呈现形式,以期形成具有开放性、多角度、交互式、即时生成等特征的,使学生朝高阶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中国以外的西方世界各国间进行了科学教学运动,在此次科学教学运动中学者们提出了“教学的有效性”概念。美国教育学研究学者默赛尔提出了“有效教学是应该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只有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并且与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教学都能够算成是有效教学”的观点。然而“有效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在“教学的效果”,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投入,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教师的“自我认可和被认可”,但没有什么突出的研究成果。全景式教学这个概念,笔者寻到最早是美国的威廉·艾斯勒在他的《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全景式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的。这本书着重研究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在综合了多学科之后,科学课不再是单一的课程。除此之外,在应用方面,国外关于“全景式教学”没有特别典型的科研成果,但在中小学、大学的实际课程建设中,开放、交互、共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很多模式即便有类似的共性特点,也很难直接借鉴。
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新课程标准推出之后,国内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种教学模式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景式教学”这一概念并非笔者首创,芜湖市25中的王万仓老师,在他的文章《全景式教学——一种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中,就大致罗列了全景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评价反馈——成果交流。从过程来看,这与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程追求的探究式学习如出一辙,但笔者认为这不是“全景式教学”的完整呈现。在阅读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时,笔者关注到华东师范大学李美华老师的硕士论文《全景式教学在<文化生活>的运用研究》,启发很大。文章中关于“全景式教学”的概念界定以及李美华老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实践笔者深以为然。但李老师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生,研究视域以《文化生活》的运用为基础,这与笔者研究的职业教育范畴内的职校语文教学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笔者也发现国内关于“全景式教学”的研究可借鉴成果并不多,大多集中在小学教育,其中以近期崛起的张宏伟的“数学全景式教学”尤为典型。同时,北京已经注册有“全景教育”的教育机构,并有专业的全景教育平台,但笔者探寻之后发现这家公司商业操作大于教学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职校语文教学中推进“全景式教学”处在研究的前沿,尚未有可参考的成熟模式。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笔者也关注到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多着眼于“为什么”而极少给出“怎么做”;其次,大部分都是对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引用,在语文学科虽然已经形成许多高效课堂的典型,如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等,但这些模式的运用其对象主要为基础教育阶段或高中语文教育(生源素质较好的学生),没有涉及职校语文课堂教学。第三,当前借助“云资源”、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微课、MOOC、云课堂正在逐步融入教学,但很多语文课堂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在对文化课相对弱化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职校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语文老师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第四,这些研究都关注了“教学效果”,忽略了师生的精力投入和主体感受,且在“教学评价”方面没有可操作的策略或者模式。
笔者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探求提高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成效的可行性策略,并以研究的成果参加了五次省内职业学校教学大赛,从2010的“阅读课堂拓展研究”、2013年“议论文阶梯式学习模式”与“360云盘”的结合(《拿来主义》省示范课),到2016年信息化平台建设、2018年“经典阅读网站”开发,再到2020年“体验式阅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研究”(《生活的滋味》省赛一等奖);在此期间,笔者主持并核心参与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技工院校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研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三维”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五年制高职“1234”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职校教师积极教育力评价的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了《中职语文课堂的“成”与“败”》、《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研究》、《基于“教学做合一”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三维”构建》等论文。
因此,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发布给笔者多年的研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全景式教学”的提出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