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受争议的浮华艺术背后
——我看狄德罗对布歇艺术的评价
【摘要】:本文介绍布歇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绘画历程,并且分析了布歇的绘画特点,但是他的这种为没落的封建贵族服务所作的画作在西方画坛上产生了争议特别是遭到了启蒙美学家狄德罗的严厉批判,本文还对其的批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以上的分析,再从画家的技法等方面谈了一些自身的看法,并肯定了画家超群的绘画技术。
【关键词】:洛可可 布歇 狄德罗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Boucher's life and his painting proces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ucher's painting, but he's such as the decline of the feudal nobility of painting services in the West have had a dispute on the painting, especially the Enlightenment was Diderot's harsh criticism of their criticism of this paper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he above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from the artists to talk about a number of areas such as the views of their own, and affirmed the outstanding painter painting techniques.
【Keywords】: Rococo Boucher Diderot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目录………………………………………………………………………2
正文………………………………………………………………………3
一、布歇的生平经历…………………………………………………3
二、布歇的绘画特点…………………………………………………4
三、狄德罗对布歇的批判……………………………………………6
四、对于狄德罗的批评的看法………………………………………8
五、从艺术角度看布歇成就…………………………………………9
六、结语………………………………………………………………10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18世纪法国艺术家弗兰西斯.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是洛可可绘画时期的代表画家和设计师。他的多才多艺、坚毅果决等都是许多画家所无法比拟的。他的作品中洋溢出奢华、艳丽、纤细感官的装饰风格,从而流露出画家的情思与想象力。他把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至。布歇的成就如此突出,但是为什么会遭到像狄德罗这样的启蒙思想家的批评呢?下面就从布歇的生平,绘画特点等几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 布歇的生平经历
弗朗索瓦.布歇1703年生于巴黎,父亲尼古拉是图案画家。从小就在父亲的工作室帮忙,也正因为父亲多才多艺,这种帮忙本身便有益于学习。除了其它工作以外,布歇还做一些书籍插图、徽章设计、版画等,布歇在父亲工作室帮忙时,父亲尼古拉发现儿子的才气后,便决定让他接受专业系统的学习,不过布歇在那只呆了几个月的的时间,但这个短暂的学习对布歇树立起自己的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图1布歇自画像
17岁那年,年轻的布歇进入经营商业版画的J.F.卡尔工作室。布歇是为了父亲才转到这项工作上来的。但新的工作锻炼了布歇在装饰艺术方面的技术,同时为他带来了结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资助者的机会。而布歇首次得到的重大工作也不是绘画,而是系列版画作品的创作。而后他受人之托将J.A.华托的几幅杰作制成版画。对于布歇而言,这一项工作同样也是一个宝贵的经历。华托描绘乡间牧歌般生活的作品,给处于艺术发展阶段的布歇的风格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二十岁时他便获得了美术院展览会的一等奖。而后就在意大利留学了四年多,绘画技术也随之提高;回到巴黎后,他便名声大振,1734年,布歇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还获得了正式的美术学院教师职位,继副教授(1735年)之后,他还被推选为教授(1737年)。
对于当时的布歇而言,这个为他带来金钱的职位非常重要。1733年,布歇同17岁的玛丽-让.比乌佐结婚,养育了三个孩子。后来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布歇的学生,他们的儿子也成了艺术家。妻子为布歇的艺术生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是布歇绘画中的主体模特,布歇以她为原型,在画布上描绘出极其迷人的裸体宁芙和女神的形象。妻子自己本身也是画家,在丈夫的画室里做临摹画家。
而后布歇还受到贵妇人们的沙龙的接待,要知道能受到那里的接待对于布歇来说可谓是无上光荣的事,布歇也借着这种关系开始结识了各方面的人士。其次布歇还活跃在壁毯草图设计、陶瓷器设计、舞台美术等其它艺术领域。而这些恰恰又表现出一种豪华和雅致,可以说这就是法国旧体制最后辉煌日子里的奢华缩影。
1748年,开始结识蓬巴杜夫人并有密切来往,蓬巴杜夫人成为他最有力的资助者。后被任命为国王的首席画家,被推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1768年辞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职位于1770年逝世,被安葬在圣日尔曼洛克塞洛瓦圣堂。
二、 布歇的绘画特点
1、布歇的部分作品具有造作、繁琐等特点
图2《蓬巴杜夫人》
由于当时法国宫廷沙龙被女性的趣味所左右,如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等。蓬巴杜夫人对洛可可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擅长歌颂女性、爱情的洛可可绘画风格风靡欧洲。与发源于意大利主要为教会服务的巴洛克艺术的强健相比,发源于巴黎的洛可可绘画艺术更显得造作、繁琐,然而亦显得更颓靡,成为反映法国路易十五时代没落的封建贵族的颓废、萎靡的精神状态的一幅幅画卷。(以《蓬巴杜夫人》为例)
画中人物坐在房间里倚着靠榻,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诗集,她的左肘边上是一架精致的小书桌,人物侧身静坐于画面。从而画面的整个构图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图,造型自然,人物形象在高贵、典雅、庄重中隐含妩媚。纤细柔美的身体着式样繁复的长裙,倒三角形的胸衣,她的长裙上缀满了华丽的蕾丝花边,脖子上戴着花形领结,胸前和头上也都佩戴着鲜花,脚边、桌下的书本上各扔着两朵盛开的鲜花,手边、身后的靠垫上也绣满了花,映衬着她鲜艳的脸颊、嘴唇。布歇在这幅肖像画中使用了大面积的蓝绿色调和小部分的桃色,以此来表现夫人的高雅气质,对于画面中起点缀作用的繁琐装饰物,画家都以运用极细腻的笔法精微刻画衣着配饰的质感和量感,浮华的饰物也被画得有触摸的真实感。这幅肖像画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的运用和搭配都看得出画家绘画技巧的独特性。
2、作品大多以女性为创作题材满溢艳丽、优雅
布歇的创作对女性美多有着墨,不论是挤牛奶的女工或是宫廷沙龙贵妇,画家以明亮柔美的色调来表现丰腴的肉感使肌肤闪耀着如珍珠般的光泽,透出动人的优雅韵味,但在画家流畅的画笔下又不失古典的风味亦流露出画家丰富的情思和想象力。其作品中如诗的画面让观者全然享受画作中传达出的愉悦与活力。
3、布歇的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的享乐生活
图3《沐浴的狄安娜》
作为洛可可绘画艺术的三大杰出代表之一,布歇的作品具有优雅、奢华
和欢快的特点,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法国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
布歇的作品除了田园画和风景画之外,在神话和肖像画题材方面成绩斐然。他十分擅长绘画全裸或半裸的女性,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 《沐浴的狄安娜》 (图3)
布歇醉心于描绘轻浮的女神,在这幅画上,女神以丰腴优美的裸体形象出现,一扫她一度在人们心目中威风凛凛的气势,媚俗的格调一目了然。手脚纤细柔嫩,手中拿着一串珍珠,与宫廷里的那些手脚尖小、高贵优雅的女性颇为神似。在华丽的布幔的映衬下,女人体显得晶莹明媚,画中裸体姿色性感而诱人。布歇通过微妙含蓄的明暗对比,加强了色彩的透明感,充分展示了洛可可艺术的轻盈、华丽之美。有位评论家则认为这幅《沐浴的狄安娜》是布歇“最艺术性的裸体画”,“在这里,不仅她年轻的身体,秀气的手腕和脚踝,而且她优雅的姿势和微微反射的光都表现出一种过分的精美”。
布歇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18世纪上半期法国封建贵族的审美需求,但在享乐、自娱的同时缺乏了崇高的意味,加上他当时在画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然而布歇在西方美术史上也是一位有争议的画家,他的作品受到与他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及著名美学家狄德罗的强烈抨击。
三、 狄德罗对布歇的批判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作家,是启蒙运动中一位非常活跃的组织者和宣传者。他在文艺方面的兴趣也比较广泛,特别是美学、造型艺术等都有重要研究。自1751年至1772年,主持编写了三十卷本的《百科全书》;在造型艺术方面,其重要理论著作有从1759—1781年评介历届巴黎画展主要作品的《沙龙》和《画论》(1765)。他在《沙龙》中对当时洛可可绘画的典型代表画家布歇及其作品进行了批评。
当时狄德罗对布歇的批判是如此的尖刻,这可能因为是他站在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高度,将布歇看成是腐朽的路易十五王朝的宠儿的缘故,狄德罗认为他的艺术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狄德罗说的很清楚:“布歇所表现的优美雅致、风流倜傥、诱人的媚态和高雅的趣味,它的才华,它的丰姿,照人的光彩,浓妆艳抹的肉体,还有荒淫放荡的行为俘虏了那些纨绔子弟、风流女人、青少年、上层社会人士以及那伙对真正高雅的趣味、真实感、正确的思想和艺术的严肃性一窍不通的人。”我想狄德罗之所以会用如此过激大的评论可以看得出他对于当时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和艺术是如此的深恶痛绝。
狄德罗在《沙龙》中曾说过:“对这个人,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的作品中趣味、色彩、构图、人物性格、表现力和线描的堕落紧紧伴随着他人格的堕落”,“我敢说高雅、正直、真诚、朴素等观念,对他几乎已经是生疏的了;我敢说他没有观察过自然,至少是能够使我的心灵、你的心灵、一个天性善良的孩子的心灵、一个感觉敏锐的妇人的心灵感兴趣的自然……”。①他还指出布歇的作品“没有艺术的幽婉,只有艺术的花哨。”从这几段更犀利的言谈中看得出狄德罗已不再是单纯的批评布歇的画了,他甚至说布歇的人格在堕落认为布歇已经不再是一个艺术家。对于布歇作品中出现的那些爱情天使更是遭到狄德罗的痛斥,他认为没有一个可以适应现实的生活,从狄德罗对这些天使的愤怒我们可以看出他想反映的是当时爱劳动的资产阶级对游手好闲的贵族公子们的阶级仇恨。
在狄德罗从艺术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立场又对布歇及以他为代表的没落的贵族艺术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狄德罗在评论官方举办的沙龙展和《画论》的文章中,针对《俯卧》等作品说布歇是“一生都和两个下流娼妓(指布歇的女模特儿缪菲姊妹)过活的人”。②在谈构图艺术时他还写道:“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其实绘画与写诗有一个共性,即二者都应该合乎道德。布歇没有考虑到这点,他的作品总是放荡的,不受人民的欢迎。格勒兹的作风总是正派的,所以吸引观众,受他们的欢迎。我敢对布歇说:‘朋友,如果你的作品是专为18岁的放荡青年而画的,你就作对了。你可以继续对女人的屁股和奶头感兴趣;但对正派人与我而言,即使将你的作品放在沙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我们还是不屑一顾……这是很明白的,会让人胡思乱想的是一个人物的形象,而不是你那些肮脏的东西。我不知道你这些内容是从什么地方找来的;反正人们假使爱惜自己的健康,也不益多看你的这些作品。’”③从他这些犀利的批评中正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爱憎分明、勇于批判、勇于干预现实的个性。我们大概也能看出狄德罗心目中的艺术家的形象以及作为艺术家他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他希望艺术能惩恶扬善、起到教育人、引导人和感化人夫人作用;主持正义,鞭笞暴君及所有恶势力。
四、 对于狄德罗批评的看法
1、狄德罗批评是否全面
狄德罗的批判反映了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勇气和立场,那么他的批评是否全面呢?在此我们可以结合洛可可绘画时期另一位画家弗拉戈纳尔(Fragonard,1732—1806)的作品来分析。弗拉戈纳尔曾经是夏尔丹的学生,后来由于艺术道路不同转投到布歇门下学习,他早期的主要作品有表现上流社会男女打情骂俏的《秋千》以及《插销》等,表现了暧昧和情色,轻浮而媚俗。由此可以看出在洛可可风格代表画家的一些作品中的确存在夸张、粉饰和轻佻的特点。
但是狄德罗却赞扬过与布歇同时代的一些画家。他认为夏尔丹(Cherdin,1699—1779)作品真实、生动的反映了普通市民的平凡生活、人情风俗、显得亲切、自然。可见他对那些代表第三等级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的市民艺术是大力赞扬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狄德罗是基于艺术是否有益于社会人民、有益于人们道德的提升这个尺度评判艺术,才得出他对布歇作品的一些不全面的评价,从艺术本身来说,狄德罗的这个尺度也显得有些单一了,他过多的注重和强调社会的道德,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画家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2、狄德罗的批判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布歇的缺点在于不能深入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仅仅追求其效果。狄德罗曾说道:“何等漂亮的色彩,何等丰富啊!他(布歇)拥有一切,出了真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狄德罗对布歇各个阶段的评价并不是完全持否定态度的。他还说道:“这个人,当他刚从意大利归来,画出一些非常瑰美的东西,他的色彩刚健、真实。构图有分寸,虽然热情洋溢。手法大方、恢弘”。④在他评论布歇的《羊圈》时,一直批评布歇是在“糟蹋才华”、“浪费时间”,说画中的细节是如此的复杂,构图布局是多么的不合理,人物也缺乏真实感,但是,最后他却指出这幅画“十分迷人”。尽管思想家在对布歇进行挑剔的批评,但在最后还是肯定了这幅画的整体效果。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他对布歇作品艺术批评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带有一定的针对性的。
而且,作为进步思想家的狄德罗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重视程度也是合理的,他对艺术家职责和使命怀着较高的期望。的确,我们也知道艺术作品除了审美作用之外,艺术家还应该考虑到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应该努力以高雅的艺术趣味引导公众。
以上我们看到了狄德罗批评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他评论言论中的局限性。其一、狄德罗在强调艺术的社会道德教化作用的同时,没能更多地从绘画艺术本身的内在要求做一些客观的深入探讨。我觉得狄德罗懂艺术,但毕竟不是艺术家,只是一味的对于布歇作品的表面内容进行评价,对布歇的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批评并且持有否定的态度,但他却忽视了对布歇独到的艺术观念和油画技法的深入揭示。从布歇的绘画作品本身看来,布歇增强了光的透明性,画面色彩鲜亮,使物体本身的色彩和质感显得极为明艳动人。我认为,作为裸体画的艺术家,布歇的绘画成就几乎可以与17世纪大师鲁本斯的成就媲美。其二、狄德罗在对布歇的绘画艺术进行批评时,他还运用了极其尖锐的言辞批评布歇的作品甚至涉及到布歇的人格问题,我觉得他这是将布歇当作敌人一样进行斗争以及人身攻击,已脱离了学术探讨的范围,观点略有偏激,用语也过于情绪化。
狄德罗的批评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在语言运用上也略有粗俗,但他却为后世的艺术批评提供了借鉴,我们也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而对于布歇,虽然他受到了以狄德罗为代表的先进思想的批评,但布歇对世俗情趣的迎合并不能抹杀他作为一名艺术大师的地位,他的作品无论是用色、构图布局、技法亦或是对人物形象的处理,这些都是不能被否定的。
五、 从艺术角度看布歇成就
作为美术史上有影响、有地位的画家,布歇在艺术上的成就是不可抹刹的。概括起来说,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色彩方面,创造了一种透明艳丽的色彩效果。《维纳斯的凯旋》就是其中一幅画家为了迎合王公贵戚们钟情于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的爱情逸事的喜好,不厌其烦地用画笔描绘色彩浓艳、姿色放荡的风流女神的形象。那种裸露着丰腴艳丽的身体以及谈情说爱的生活形象被描绘的非常细致,结构匀称,造型动态准确而优美,呈现出人生极乐场面。
2、构图方面,形成了灵活精巧的构图方法。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实际上是古典主义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变种。画家沿用古典主义的艺术技巧、造型手法反映贵族追求享乐审美趣味。《午餐》是一幅反映贵族家庭生活风俗场面。在整幅画面中无论是构图还是人物造型都是在画家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色调和画面既整体又有变化。华丽的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装饰,画中人物的高贵的生活举止以及环境陈设,再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现象。并且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遗风,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以及对画面构图的严谨。
3、表现技巧方面,对人物肌肤、饰品等刻画尤为精妙,增强了光的透明性,使物体本身的色彩和质感显得极为明艳动人。在《蓬巴杜夫人》(图一)画家在这幅肖像中使用蓝色调,对于人物肌肤的刻画则运用了小部分的桃色。画家不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周围环境的刻画都是如此的细致,运用极细腻的笔法精微刻画着衣着配饰的量感及质感,浮华的饰物被画的有触摸的真实感。而画中人物的形象更是慎重仔细,人物高贵、典雅的气质一展无疑。就表现技巧而言布歇不愧是一流的画家。
六、结语
如今艺术也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大众化,我们也应该换个角度重新看布歇艺术,不要总局限于他的思想道德内容,也不要总拿传统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应当看到布歇的艺术是雅俗共赏是有较多欣赏者的。在分析了布歇在构图、用色以及他的造型等方面的成就,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以及研究。只要我们能够看到布歇艺术的特点和长处,就能够从中吸取有益的艺术营养,给予我们对艺术的启发。
[注释]:
①《沙龙》(1765年).转引自【法】狄德罗,陈占元译.狄德罗画评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40页.
⑵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94-195页.
③瑜青.狄德罗经典文存【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55-56页
④转引自盛天启编.艺与美的旋律—美学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90页
[参考文献]
[1]陈占元译:《狄德罗画评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出版
[2]何政广 :《布歇》(世界名画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3]迟 柯 :《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出版
[4]瑜 青 :《狄德罗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