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融合开发,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路径,以期为职业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课程开发提供经验性的参考。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中职;课程开发
基金: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工作过程导向: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D/2018/029)
一、引言
工业4.0时代,现代生产技术变化迅速,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中职生职业能力缺乏可迁移性,不能适应企业对生产一线人才的新要求。为此,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新部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要落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切口。
二、为什么:《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作用、现状
中职《机械基础》是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开设的必修平台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轴系零件(轴、键销连接……)三大块内容。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的传动、机构、轴系零件、了解工作原理、熟悉结构特点;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对常用机械进行维护,能分析和处理常用机械运行中发生的故障,能合理选用工具、量具,对典型机械进行拆装、调试。总之,是以培养学生能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为主要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加工制造类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内容多是在高职类教材进行删、减后沿用,通常是以知识体系来建构教学,与生产实际融合度不高,中职生理论学习基础薄弱,机械专业知识匮乏,而现有的学科体系下的《机械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完备性,内容缺乏“实践性”;课程中实例是片面的、割裂的,缺乏“融合性”;由而,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在传统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现况下,进行《机械基础》“+”的课程项目开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三、怎么做: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开发
(一)开展调研论证,明确开发方案
1.问卷调研。在全市机械大类专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25人参与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科导向的中职教育的学生知道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感觉学习难度大,对《机械基础》的学习往往很疲软,学习起来心有余力不足。
2.走访企业。笔者一行人同时走访鹰普、亨鑫科技、等当地机械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归纳出机械行业人才(数控专业)的成长规律:主要分为生产线工人,工艺员、设计员三个过程。毕业生初入企业均上生产线从事企业各项工序的生产,主要从事使用手动工具加工零件、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数控机床的编程与加工、产品质量检验、机床的保养与检修、机床的装配与调试、产品的装配等典型工作任务;继而可获得晋升,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如工艺员,主要从事制定机械加工过程卡,生产线工人根据工艺员制定的工艺卡,按照工艺顺序依次进行流水线作业,相对来说,工艺员要熟悉和掌握生产线工人操作的所有工序,并能看懂设计员设计的装配图和零件图,从而进行生产流程的设计,另外,工艺员需要统筹、规划和编制生产计划;工艺员的下一阶段晋升为设计员,设计员主要对企业订单进行分析和设计,对新产品开发方案进行审定,制定符合企业的技术管理标准,监管生产工艺流程等。
笔者一行根据员工在不同的任职阶段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归纳了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并确立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倡导“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构建而获得”【2】。
(二)对接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方案
基于岗位需求,笔者一行主要对《机械基础》教材内容、教学方案、数字资源、教材形式进行“+”建设。
1.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以工作模块为项目展开。根据数控类专业从业人员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教学项目,融合和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相关理论知识在项目的实施中建构,拟通过这些教学项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学会操作技能。
2.引入“互联网+”技术,整合数字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中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学生在移动终端安装APP,扫描二维码识别相关资源,学生可即时、个性观看实物、动画、模型等,直观探究相关原理和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浏览视频、图片、文本等拓展资料。
3.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革新教材的内容结构及表现形式。针对企业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内容滞后、陈旧;企业淘汰陈旧知识,学校还在继续讲的弊端,在课程建设中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吸收企、行业新技术,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动态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三)开发校本教材,积累教学课例
1.开发校本教材。笔者一行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为目标,以“从岗位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开发思路,开发了符合区域人才培养实际的项目化的《机械基础》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删减“老、旧、难”的知识,在工作项目的设计中实现“小融合”即以《机械基础》这一学科为载体,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工艺》进行局部的融合。降低教学难度,项目化,体系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架起学科和学科联系的纽带,同时,创新教材形式,通过开发由任务工单、工作手册等活页或小册子组成,以活页形式印制成书,以扫码的形式展示丰富的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缩短学校和企业的时空感,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体化,同步化。
2.积累教学课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职业岗位要求,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借助多种信息技术,以实际任务为主线,依托教学平台,开发并利用了虚拟车工工场、仿真车床、flash动画、微课等信息技术,教师、技师双师教学,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用人的“无缝链接”。
四、怎么样:实践与反思
(一)反思
1.《机械基础》“+”课程开发中对教法改革的实践探索不够深入。
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实践的内容多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甚至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不一致,不能保证实践内容和理论学习的相关性和连续性,而且现有的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差距大。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活动和工作内容的整合、融合。
2.《机械基础》“+”课程开发中辅助教学的信息化资源不够丰富。
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教学配套资源库建设是重要内容,需配套开发一批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除了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使用,对一线教师来说,挑战巨大,困于师资、工作量等种种原因,笔者一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资源量还不够丰富,资源载体还需寻找更好的途径。
3. 《机械基础》“+”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评价研究不够完善。
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需要从课堂教学检验和市场检验两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实施检验方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的课例需要进一步丰富;在市场检验方面,有待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二)改进措施
1.丰富《机械基础》“+”项目的研究和探索
相关专业课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由于大部分教师均从高校毕业后经教师招考进入教师队伍 ,自身企业经历缺乏,又由于课程开发本身难度大,工作量大,导致了课程开发难以实施到位,项目更新慢,【3】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争取合作企业在典型任务调研、学习情景项目选择与设计、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引入双导师兼课制度、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2.加快《机械基础》“+”课程资源开发运用
一是学生自我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二是学习和使用校外课程资源;三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3.建立《机械基础》“+”课程开发评价方法
设立评价方案,建立实验对照组,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由自评和学校评定、专家鉴定相结合并对课程给出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2】潘丽云,陈亚飞.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仓储管理》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12,(11):42-43+46.
【3】沈国良.项目化教学课程开发中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