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引陶之力,解于德育
【摘 要】当前,中职德育普遍存在学生道德“真空”、家庭育德“落空”、学校立德“悬空、”社会引德“架空”四大问题,本文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深入分析探讨了相关解决策略,为中职德育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陶行知
当前,在国家层面上,中职德育肩负着培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双重使命,一是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学校应注重其思想品德的正向导入,二是作为一名未来产业工人,学校需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是以,如何“立德树人”成为目前中职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德育有着其独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德育经验,综合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困难,阻碍着当下德育工作的推进。
一、抽丝剥茧、探寻症结
(一)学生道德普遍“真空”
说中职学生道德缺失,非危言耸听,相信是每一个中职院校存在的客观情况,以我校中职生的来源为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处在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之下,这种至少分数在我校分数线之上,占比约为81.3%,第二类是分数未达到校分数线,只因人数没招满,勉强进来的12.55%,占比约为第三类是那种无分数的,甚至去外校读了一年读不下去转学回来的,占比约为6.15%。此种现状也是当下中职院校招生的一个缩影。三类学生中,后两类学生中有七成是每个班中的所谓“后进生”、“帮扶生”,除开学习成绩之外,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方面与同龄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顶撞老师、翘课抽烟、打架群殴时有发生,且经过师长教育后,依旧不思悔改,屡次再犯,成了班级中的毒瘤,对集体影响极大,传统美德在其身上,完全找不到丝毫痕迹,将老师的尊尊教诲视为空话、套话,听过即忘,成为了班主任“立德树人”工作推进的绊脚石,亦是拉低中职生整体社会评价的源头。
(二)家庭育德普遍“落空”
家庭教育是三大国民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生活性与随机性的特点,教育内容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环节之中,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更丰富的教育内容。从发生机制来说,“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的失位,造成中职学生成长环境的恶劣。人生第一个导师,便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德育研究者不能忽视的。从笔者走访的三个学校来看,事实确如预料,中职家庭的家长约有八成成未起到“导师”应尽之责任,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家庭成分太过复杂。第一类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此类学生性格孤僻自卑,情感脆弱,自小看惯了家庭的分分合合,心灵上的创伤难以愈合,对待任何人都难以敞开心扉,造成了教师“立德”无门。第二类是留守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于子女不闻不问,交于爷爷奶奶照料,疏于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吝于给孩子关爱,却乐于用金钱进行强行补偿,造成孩子贪图享乐、自私懒惰的性格,进而让教师“立德”无路。第三类是家庭成员齐全,但是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分居,或父母对学生不管不顾,私生活混乱,耳濡目染之下,孩子逐渐养成自由散漫、桀骜不驯的性格,让教师“立德”无法。
(三)学校立德普遍“悬空”
(1)重技术,轻德育
中职教育以技能实操立足,在“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思潮影响下,绝大多数学校将技能大赛视为职教的“金字招牌”,甚至有部分学校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严重偏离了方向。其次,职教的技能属性,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学校为契合地方产业发展,自然将专业技术教学置于主导地位,而企业单位在招聘员工也只片面看重学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德育方面的考察大多一带而过。双重因素之下,导致“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愈发突出。学校为迎合产业需要,大力削减德育课时,德育逐渐沦为“边缘化”。如今,德育课俨然成为“谈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德育师资参差不齐
尽管大部分学校一直口头上认同德育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行动却是背道而驰。随着教学分工的精细化,对于课程教学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有专业的德育教学人员,还需要配备相应心理咨询辅导员,方能保证德育教学的正常化开展。而实际上,大部分中职院校,难以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据笔者走访学校来看,拥有专职的德育教员仅有寥寥数人,师生配比远远达不到国家硬性要求。为满足德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大都采取抽调难以胜任自身专业课程人员、临近退休人员、负责行政职务人员来担任教学,造成“人人皆可为德育师”的假象,极大地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入职门槛。由于理论体系匮乏,知识储备不足,实际授课时,照本宣科之人占绝大多数,更有甚者,全然抛弃教材,凭借自身阅历,掺杂主观臆想,胡讲一通,给学生形成一种“此课非课”的错觉。且德育之师,应为道德的引领者,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任何品行的缺陷,都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成长,“立德树人”之要务寄托于此类教师身上,无异于缘木求鱼。
(3)德育课程内容指向单一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注重学生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德育无太大的区分度,未充分凸显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从企业的反馈来看,虽在面试招聘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甚少,但要确保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员工的在职率就必须得保证。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高度的岗位责任心,积极的事业上进心,显然,在这方面,中职德育课程指向尚有不足。
(四)社会引德普遍“架空”
若是以上三方面是内因,那么社会对于的德育教育的影响,则可归结为外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传统道德观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这历史洪流之下,所有人难以独善其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中职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极易受到此类思潮的波及而扭曲。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越来越普及,其虚拟、开放、自由等特性,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职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造成了如今的中职生追求庸俗的感官刺激,放纵自我,痴迷网络,不可自拔。社会、网络的双重影响,对学校德育的开展落实形成了“架空”效应。
二、引陶之思,拨云见日
如何填补“四空”问题,让中职德育“立德树人”之要务顺利落地,笔者认为,应以陶行知思想为引领,来为中职德育症结“听诊把脉”。陶行知先生作为近代伟大的职业教育先驱,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者之间互相补充、融为一体。以此为基,提出以“生利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从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师资、学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论述,时至今日,依然对今日职业教育具有指导意义。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其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与中职“立德树人”初衷不谋而合。如何借陶行知思想之巨力,解德育之症结,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六方面来进行。
三、融陶之力,开拓前行
(一)立德应铸生利之师资
以上四类问题,笔者认为首要解决乃生利师资的问题,教师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在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有了生利之师,自然可形成生利之校,亦可培养生利之学生。而陶行知认为,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三条标准:第一是要有“生利之经验”;第二是要有“生利之学识”;第三是要有“生利之教授法”[]。并且强调最重要为教师之经验。引申到德育工作,便是教师的专业德育经验。因此,配备专业德育经验的教师是解决“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环。专业德育之师,应该不断更新德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时刻学习先进之德育经验。其次,多阅读与德育管理的有关书籍,充实自身德育学识,借鉴各方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德育教育体系。再者,要切实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专业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有温度、有效度的德育管理,而不是“拿来主义”,直接生搬硬套,造成学生“水土不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职生大都是学习上的“失意者”,内心极度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应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逐步纠正学生的消极错误思想,使学生完成从有德到立德的转变。
(二)立德应转生利之概念
学校顶层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资源的侧重,要想将“立德树人”推进,第二步便是要学校转变“重技轻德”的观念,深入贯彻中职德育的两大使命,并将二者等同看待,自上而下,形成统一协同的德育观念,摈弃“有德无技”、“有技无德”现象的产生。有学校之助力,德育课重回大众视野中心,如此教师之立德树人方能事半功倍,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德技兼备”的生利之人。
(三)立德应开生利之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亦是德育开展的必要工具。陶行知先生思想启示我们,德育课程的设计不必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应依据职业特点,反映职业规律。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中职教育的各专业之特色,融以专业之职业道德来设计,同时切忌专业之间相互套用,从而形成“寓德于教”的德育课,使课程为专业而生利。
(四)立德应塑学生之信念
前苏联伦理学家德罗布尼斯基曾说:不要把道德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因此,中职德育教育理应从重塑学生信念入手。没有与生俱来的恶魔,大部分中职生恶劣的行为习惯,跟后天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父母的“遗弃”,家庭的“分合”,对其产生了极大的童年阴影。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为教养学生而服务的,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笔者看来,此中心便是要治愈学生心中的顽疾,再外表刚强之人,内心总有一柔软之处,历经家庭的风波,柔软之处早已被裹上重重铠甲,不破开此防御,任何形式的说教均是徒劳。因此,作为德育之师,首要之务便是寻此痼疾,将其寻而破之,一旦破开,与学生之间交流就可不在流于形式,真正形成心灵的沟通,此后,教师的德育理念才能在学生身上付诸于实施,日积月累达到逐步重塑学生信念的目的。
(五)立德应纠家庭之理念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但在当前的中职生家庭,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自身生活以及行为习惯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家长会、座谈会等与家长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家校之间的互动联系,使家长知悉孩子在校的种种事迹,同时借自身之口,将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及时告知家长,让其意识到自身作为家长的不足,且督促其纠正错误理念,以给孩子良好的导引。
(六)立德应变社会之观念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社会观念大环境的改变,即为大众认知观念的改变,但此非朝夕之功,也非一师一校能起作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正视职业教育,重视中职德育,笔者认为,一旦解决学生道德“真空”、家庭育德“落空”、学校立德“悬空”三大问题,立德树人在社会便有了扎根的土壤,才能在中职学校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