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生利”主义思想引领下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研究
【摘 要】当前现代学徒制实施困难重重的原因在于机构缺位、校企培养观念冲突、双师配备不合理、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要想顺利推行,须以“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
【关键词】生利主义;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8月5日,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23日,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政策接连落地,标志着现代学徒制今后将会成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战略。2019年6月,山东更是提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似乎预示着“现代学徒制”离开花结果仅有一步之遥,但笔者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通过对现代学徒制实行以来的19届、20届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及当地企业的走访,发现现实与理想仍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和企业的反馈结果来看,存在着“不适应、待不住、留不住,不想用”等问题。“现代学徒制”推行问题丛生,究竟为何?
一、中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行问题丛生的原因分析
(一)机构缺位,角色不清
“现代学徒制”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首要原因就是机构缺位,角色不清。一是政府缺位。国家政策从颁布到推行到落地,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通力协作,到了地方更是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地主导,而当下受限于“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分内之事”陈旧思想的影响,政府只是通过会议把相关文件与精神传达到学校,未根据地方实情“因城施策”,制定符合地方发展的实施细则,没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学校在推行过程中举步维艰,大部分学校只能敷衍了事,做一个传话筒传达一下政策,便没了后续。二是企业缺位。首先,调查的12家企业中,从学校获悉“现代学徒制”政策的占到了8家,在企业看来,政策的公信力无形减弱许多,因而大部分企业选择忽视。其次,在当今“招工难”的背景之下,学校是企业生存的衣食父母,二者应当说是最亲密的伙伴关系,但企业青睐的学生是拿来即用的毕业生,而非我们口中所谓的“现代学徒制”学生,且“现代学徒制”实施,在企业看来影响其生产,且学生能否成为其员工,也是个未知数,加之以往国家颁布推动职业教育的政策,虽然文件中企业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无视企业的存在,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流于形式,因此,地方企业司空见惯,敷衍应付。一旦企业缺位,政策便成为“一纸空文”,最终,“现代学徒制”所有的工作都落到了职业学校头上,呈现上来的效果不外乎为一叠叠厚厚的材料。
(二)校企培养标准不一,观念冲突显著
国家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初衷,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全过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与企业性质、立场的不同,培养观念天差地别。调查的13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分别表示会将利润放在第一位,而“现代学徒制”要求其对没有任何生产工作经验的学生进行培养,短期内不会产生收益,又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便政府有相关的税收、资金方面的支持,站在企业角度,仍是弊大于利,因此,有7家企业表示,若是作为简单劳动力,可以考虑合作。但对于学校来说,“现代学徒制”与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是为了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企业眼中的“廉价工人”。校企双方培养观点分歧,导致“现代学徒制”推行不畅。
(三)“双师”配备不合理
“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其中的学校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而企业师傅务必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傅。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不符合要求,基本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经历,教学自然无法很好对接产业需求,而企业因为考虑到收益和效率问题,很少愿意派专人指导,从调查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有意向。未具备优良职业精神和态度企业师傅,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中教师、师傅协作教学的精神相悖。
(四)教学资源匮乏、脱节
课程教学资源是教学实施的必备因素,而由于“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新事物,大家没有以往可借鉴的教学资源,均是“摸着石头过河”,未建立融合思想,呈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学校照搬之前教材那一套课程,而企业依照自身生产要求给予工作任务,双方“各自为政”,使得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严重脱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把课程教学资源比作“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比作“巧妇”,没有好米,如何能做好一顿香喷喷的饭呢?培养的学生无法实现所学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导致“毕业就离岗”,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形同虚设。
二、“生利主义”之于“现代学徒制”的价值辨析
(一)陶行知“生利”主义思想之于现代学徒制解读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利,所谓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或增加社会价值。《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 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一语道破职业教育的本质即培养“生利之人”,在笔者看来,能为自己生利,能为社会生利,能为国家发展生利,便是合格的现代学徒。此观点,在当今新时代大背景之下,依然极富有前瞻性、建设性,具体到“现代学徒制”,即培养具备职业技术能力和优良综合素质,能够为社会、企业、学校创造财富与价值的人。
(二)“生利”主义思想引领“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伴随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如何才能有机衔接?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实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现代学徒制”实施顺利与否,仍应以是否“生利”为准绳,前文所提到的四种阻力,究其根本仍然是无法“生利”。由此可见,以“生利”主义思想指导“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生利”主义思想引领“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分析
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不仅从本质上定义了职业教育,还从生利的师资、设备、课程、学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他提出了作为理想的职业教育教师的三条标准,即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和生利的教授法,俨然就是“双师”型教师标准。尤为重要的是,他提到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主张把实践技能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由此,笔者认为以“生利”主义思想引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
三、“生利”思想引领下“现代学徒制”的优化路径
(一)探索“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需以“生利”为重要目标
建立和发展“现代学徒制”,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现代学徒制”应当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执行,不应追求“短平快”,而“生利”才是保持机制长效稳定的基石。一是政府生利。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而地方政府最为重视的是地方经济,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实施只需让地方政府看到其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人才就业问题的优势,地方政府综合考量之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保障体系,那就从顶层设计层面解决了问题。二是企业生利。企业一向是以利益为先,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及税收政策,企业感觉于己利益无损,加之,从长远趋势来看,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会很好解决时下“招工难”的问题,企业既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又拓宽其招工渠道,何乐而不为呢?三是学校生利。眼下职业学校在社会舆论中饱受争议,一是因为招收生源质量差,二是毕业生质量差,不受企业待见,因而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根本不起作用,导致社会各界对其难以正眼相待。若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让人们看到在经历职业院校的塑造后,能够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能“生利”之人,学校也就完成了其肩负使命,且能形成反哺效应,社会认可职业学校的变化,那招生生源自是会逐步改善。三方都能“生利”,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学校培养生利学生,企业招来经培训后使其生利,地方政府凭借“生利”学徒促进经济发展。
(二)校企统一“生利”观念,协同育人
“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有两层身份,一是学生,二是徒弟。正是因为学徒
这一特殊属性,使企业与学校在身份界定、使用分配上产生分歧:学校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不敢完全放手,企业强调技能实践应用创造利润,要求学生上岗实习。实践表明,只需保证学徒在企业岗位学习和工作的最短时间,确保企业的投入与“生利”成正比,学校和企业是可以在学徒的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之间找到平衡的。因此,学校和企业二者应从互为双方“生利”立场出发,制定符合“现代学徒制”指导思想的教学计划,按企业需求设置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让学徒从新生开始逐步融入企业,毕业后便能与相应岗位无缝衔接。
(三)配备“生利”之双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若要“现代学徒制”顺利推行,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师资队伍。从生利主义的角度来讲,此职业教师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并且先生指明:“然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因此,现代学徒制师资的配备在学校方面,必须以有着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而企业方面,应以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和企业专家为主,两者互相借鉴,补充有无,协同施教。
(四)构建“生利”之课程
对于“生利”之 课程,先生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在那个年代就高瞻远瞩地提出类似当今项目式的教学。落实到现代学徒制,则需要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合作、互通有无,参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以融合课程为引领,以生产任务为导向,嵌入教材知识点,形成一系列项目化、模块化的体系课程,若时间紧迫,可先将一些简单任务形成课程内容,之后逐步完善。课程务必要与产业技术的革新同步,保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学徒制尚有许多借鉴之处,笔者本文所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先生思想如座宝山,需要我们这些职业教育“淘金者”坚持不懈地去挖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