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论文:从陶行知《活的教育》找寻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作者:陆莲  日期: 2022-11-30  点击:


从陶行知《活的教育》找寻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摘要:活的教育是精神的教育、生长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启发的教育。从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中,学习到作为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在如何驾驭课堂这个问题上,应该针对青年教师和职校教学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把握优势,做有心人,做时尚人,做角色人,做引导人,用关爱打开学生的心门,用理解走近学生的心灵,用信任换来驻进学生的心里,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字:陶行知;活的教育;青年教师;职业教育;驾驭课堂

关于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可分为三部: A.死的教育;B.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


[1]可是,到底什么是“活的教育”呢?作为青年职业教育者又该如何进行“活的教育”呢?职业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作为职校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需要教师如工匠般精雕细琢、精心设计。而作为初涉职业教学行业的青年教师,针对职业教育教育的特殊性,又怎样让有限的课堂发挥出无限的教学作用?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去探讨的问题。

首先,相对于老教师来说,青年教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年青、职龄较短,必然会存在专业技术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教学能力不够扎实,课堂掌控能力不强等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因为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所以无论从年龄还是性格跟学生更容易相处 ,也更能理解学生的感受,刚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更能够与学生换位思考,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会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也会收到意外的收获。其次,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特殊性,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与行业性、市场性与政策性、技术性与技能性等比较明显的特征。职校教学与普通高中教学,在办学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责任主体性上有差异性,职业教育要突出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所以,职校教育对教师要求也更高,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即可的,学生也更易于接受与实践相关的知识。

结合陶行知先生说的,“活的教师以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过程”,“活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精神的教育等多个内涵”。[2]笔者认为职校青年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活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做有心人,把爱融入课堂。

卢梭曾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在新课程下,成功的教学关系,不再是威严的、是单向灌输的,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怀,学校的温暖。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以爱换爱”。老师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一次关心,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某个孩子生命中重要的支点。其次,看人不能以偏概全,要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有闪光点,假以时日微光也将汇聚星河。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智慧,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以期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教师的信任有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再次,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地优势,更充分地融入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感兴趣教学环境,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高教学效率中的作用。

二、做时尚人,让课堂与时俱进。

作为青年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学生的动向。围绕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运动、电视剧、电影、游戏等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同学们主动地去学习。学习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他们就非常注重与时俱进,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语文课,教师通过平常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利用当时在学生中很火的电视剧《甄嬛传》来引入,通过《甄嬛传》里面的语言来分析人物个性,让同学们能更好地把握写作时人物刻画的手法,把每个人物塑造地像电视剧一样有血有肉,刻画地入木三分;例如,电子线路课,教师利用《花千骨》里面的情境进行引入,在设置任务的时候,结合《花千骨》里面的剧情,设置“十方神器”,让同学们完成任务集齐“十方神器”,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数列的时候,结合学生们热衷的“网购”过程,先从网购需要的工具开始,再到选择的快递公司,用与学生平常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内容,设置成层层深入的数列题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重难点。所以,作为老师,我们更要与时俱进,跟上学生的步伐,与学生做“同龄人”。

三、做角色人,让知识更鲜活。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作为职校的专业课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让枯燥的专业课知识变得生动鲜活。笔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笔者觉得印象最深的是数学课,并不是因为数学学得好,更不是因为数学老师长得漂亮,只是因为数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记得那会儿学几何,老师的口头禅就是,“好,那现在我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请大家算一算我有多高?”边说边用手在比划着,搞得我们哄堂大笑,不过笑完之后,感觉知识也是学得特别扎实,印象很深。还有一个老师,是大学时候的电工电子老师,他上课,每次都只是充当评委的角色,而主讲人,就是学生。每次上课前他会布置上课要讲的电路图,让学生们自己课前去分析思考,上课时去黑板上讲解自己对这幅电路图的理解,然后他再做点评。每位同学听他的课都分外认真,也都能很快理解。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去讲解,更利于学生接受,在学生自己思考讲解的过程,自己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地更透彻,老师的点评成了点睛之笔,也指出了学生们平常经常会犯的错误,让课堂效率有了质的飞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采用不同的角色带入,优势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四、做引导人,突出学生自主性。

赞科夫说:“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最高的效率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青年教师要进行“活的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做到“三个淡化”:淡化教师说教、淡化理论灌输、淡化知识记忆。[3]“以生为本”是现在教学理念中一直在强调的问题,但是如何让切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一理念。在课改的大环境下,所有教师都使出浑身解数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更好地课堂展现,往往忽视了学生真正能掌握的程度。为了配合老师“完美”的教学设计,“以生为本”往往变成了一场“作秀”,严重背离了课改的初衷。所以,一份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主动发展才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来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但却不能为配合新的教学模式而“舍本逐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是一门情感艺术,需要教师精雕细刻,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应该先学会关爱、理解并信任他们,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用师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传输知识的桥梁。[4]教学也是一门双向选择的艺术,职校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更需要教师摒弃野蛮粗暴的单向“填鸭式”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以他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去获得的知识,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一句简单的“老师”背后,意味着重大的责任和内涵;四十五分钟简短的课堂,承载着无数求知的渴望。[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校的青年教师,还需要更漫长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171-77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171-77

[3] 张仁贤.《教师怎样驾驭课堂》[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8

[4] 刘世斌.《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5] 张仁贤.《高校课堂问题与诊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