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争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近期,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他优秀、创新的带班经验,让我看过以后对自己工作以来的种种表现十分惭愧。不过好在还为时不晚,将来的工作我也会十分努力,争取和于老师一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自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到退休年龄也还在为教育事业做奉献。他自工作以来就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许多,也有很多自己的带班经验以及和学生的相处经验,他爱“写”的好习惯便让我们获益良多,让我们得以阅读此书,当真获益匪浅。
于老师说,他写的都是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经验、体会和感受,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年轻老师所需要学习的,这都是对他观点的全方位的总结。看完此书,于老师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他的性格、为人等方方面面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爱不释手。
以下我就从书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方面来探讨于老师的为师之道,也希望能成为所有老师的为师之道。
一、于老师的“甘草”精神
全书开篇的第一章便是谈于老师如何做“甘草”,篇幅虽然不长,但是知识储备量极为丰厚,实在是好玩又好看。
1.甘草性温,味甘
对我,同时也是对同事,友明说:“永正像甘草一样温和——确切说是温厚。一个对学生如此温和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自我有意识以来,对于自己性格的评判便是温和宽厚,待人诚恳,用我母亲的话来讲就是性子太过温顺了些,总感觉我会受别人欺负。虽然现在社会上总有欺凌事件频频曝出,但好在毛主席曾告诫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像我从不给别人找麻烦,那也就不怕别人会来欺负我了。于是我远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的学习生涯过得颇为顺遂,寻得了一些知己好友不说,还得到了一帮良师的指导,生活当真是过得如鱼得水。
工作后,有时候也会心烦,带的学生虽都是女生(我们专业是学前教育),但有些女生强悍起来不见得比男生差,而且女生小心思多,心里想的和说的、做的往往大相径庭,当真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让我很是心累,所以工作这三年半多以来真是没少操心。好在自己性格温厚,每逢要发火,总超不过三秒便笑出声来,所以和学生还算相处融洽。这倒是和于老师的“甘草”性格不谋而合,不知以后我是否也会成为于老师这样的专家呢?
2.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
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我的做人准则是: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这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让我感觉最佩服于老师的一点,他的做人准则真是金玉良言,让我不得不自我反思身上的不足。每当学生犯错误时,我虽不批评打骂,但还总是要叫来面前“提醒”一翻,而且我也总是会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她们。殊不知,不同的人本就不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倘若她们都能做到我的要求,那她们不是该都和我一模一样了吗?所以我们也应该包容学生,她们犯小错误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切不可小题大做,要能容人之过,谅人之短啊!
于老师的准则不仅是针对学生来讲,对其他人也都是一样的道理。好多人都喜欢在背后论人是非,论“是”还好,而有人总盯着别人的“非”不放,这便有些没有道理了。何人无过呢?所以啊,“不论人非,但言人是”要真能做到,也是不容易。
三条做人准则的最后一条,我认为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见贤思齐,这句话太常见了,大家都听过,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要学习,这个我们都知道。那当你遇上不如自己的人呢?就像有些总是会犯错误的学生,今天迟到、明天旷课、后天上课玩手机等等,坏事轮着做。我能做到容人之过,但要想“见不贤而内省”,真是有些为难。不过既然知道了这个准则,而且这条准则还很适合拿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就会不断勉励自己,以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各方面的事情。
二、于老师“似师非师”的精神
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章节内容,那就是于老师的“似师非师”精神,让我读完以后觉得特别惭愧,就感觉这四年多来的教学生涯好像做得都错了,感觉自己太拿自己当“老师”。虽然我也有在亲近学生,不用教师的威严来给学生施压,但在课堂中呢?我真有做到和学生平等吗?我能保证把我所知道的全部教给学生,那也只是教授知识而已啊!读了这部分内容,我真真是如梦初醒,让我要好好反思这些年自己的教学方式了。以下我就从于老师“似师非师”的精神中选两点和大家谈谈感受。
1.总体而言,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自居,总是“隔着课桌和学生讲话”。无形中,师生间总有着一层隔阂。
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20世纪80年代,有一外国同行到南京参观了几所小学,说:“你们的学校很像军事院校!”
我们的上课太像上课——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
于老师的这三段文字,恰好反应出了现在学校的现实状况,老师太像老师,而学生又太像学生了。中国人传统的“尊师重教”不是没有道理,但正是因为这样,便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感,学生觉得老师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于是都不敢和老师亲近,话也不敢说,有时候路上碰到不是战战兢兢,就是老远看到就绕路走了,感觉我们是豺狼饿虎似的,想想还觉得蛮可悲的,要努力打破这样的局面啊!
回顾自己的学生生涯,说实话,我也是这样过来的。虽然不至于看到老师要躲,但心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和老师居于平等地位,特别尊敬我的每一位老师。所以后来我也仔细想了许久,我在学生时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我的学生来做,貌似有些强人所难,所以真的是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她们觉得我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并不是那么不好相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希望学生在上课时课堂氛围活跃,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也不要学生正襟危坐,双手摆在深厚,一动不动,这样哪还算是愉快的读书生涯?但从做班主任的角度来看,我又希望我的学生循规蹈矩,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犯错误,各个听话,学习上对自己严格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所以说,这多么矛盾啊!还是我只顾眼前,没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啊!目光太短浅,做得实在是不够。好在工作生涯才开始没多久,一切还未成定数,后面的教育生涯,不论是当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我都会努力改变这样的状态,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发展!
2.于老师的“约法三章”
(1)不倒背手。手背在后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学生就不大好接近,或者不愿接近。
(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要等学生向我们敬礼了,才搭理他们。更不漠视学生的敬礼,总是还以微笑,还以点头,还以“你好”。
(3)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于老师虽然说的是“约法三章”,但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他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以上我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三条。这三条实在是让我读之爱不释手。看到第一条,我感触颇深。不知道是习惯使然,还是其他情况,近期我发现自己总是喜欢倒背手走路,倒不是为了摆出长者的架子,但心里的确是想着要让学生尊自己为师。当看到于老师的这条规则时,便犹如当头棒喝,原来自己以前想的竟全错了,这老师做得也的确有些“失败”。
还有就是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以前我总是要等学生先开口叫声“老师好!”以后,才会点头和她们说“你好!”或者“你们好!”,其实这还是潜意识里以自己为尊的思想没有破除。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于老师所谓的“似师非师”真的是很不容易,不过我也不气馁,我会不断努力去做,去进步,多多向优秀的老师学习。
于老师书里值得思考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以于老师的“约法三章”来严格要求自己,也争取像于老师一样成为有“甘草”精神的人,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