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项目情况
国培公共课教师协同研修(语文课程)项目(GP-B1-4-a)培训对象为承担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的语文学科负责人、教学名师。依托刘炜杰课程开发名师工作室,联合培训协作高校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开展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资源等开发为主要内容的高水平教师研修培训。
二、面临困难
1.项目时间长跨度较大。本国培项目为期三年,分12期实施。每年需完成4期共28天。受疫情影响,目前仅完成2期培训,参训学员每年都需要继续教育学时认定,而国培项目需等到三年培训结束时再进行学时认定,对于参训学员而言,前两年的国培培训学时已发挥不了现实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参训的积极性。
2.学员差异大基础不一。本研修班共有学员20名,来自省内13个地级市的中职学校,平均年龄38岁,高级讲师7人,助理讲师3人,在办公室行政岗位任职8人,在读博士1人。学员教科研基础差异大,有的学员已主持省级课题,发表核心论文,出版个人专著,但多数学员之前未参与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个别学员长期脱离教学一线,不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三、工作举措
1.建立协调机制。我们充分发挥培训协作高校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语文专业理论高地优势,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邀请江南大学多名专家来校,反复修改论证项目课程方案,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培训目标的达成度。江南大学侧重从语文教育方面提供理论支撑,陶都中专侧重从中职教学方面提供实践支撑,力求从语文、职教两个角度切入形成研修的深度融合,为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提供更为系统的支持。
2.调研学员需求。针对参训学员教科研水平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为充分了解并科学分析参训学员对本次国培项目的认知情况,科学评价学员参与此次培训的综合效益,及时反馈并改进基地今后的国培工作,我们开展了国培学员需求专项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统一问卷。调研结果显示:80%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能够帮助提高专业教学效能,20%的学员认为基本可以帮助提高专业教学效能;在参加培训收获的维度上,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获得了适用的新知识,1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能够理顺过去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能够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术或技巧,15%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内容与个人发展需求和专业背景、教科研水平认知有差异,坦率提出自己无法在三年培训时间内完成相应研修任务。对此,我们征求相关学员个人意见,协调参训学校及时调整了3名学员,提高了参训学员的内驱力,有利于项目培训目标的有效达成。
3.明确培训目标。一是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学员的思想、信念,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动态,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提升学员的责任担当、发展理念。二是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与路径,结合学员自身工作及专业(学科)实际,推进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建设。三是正确认识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人才接续培养项目的意义和价值,梳理中高职人才接续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协同研究讨论解决方案,协同完善中高职人才接续培养方案,参与完善语文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4.厘清学习任务。一是规定任务:结合研修目标进行1项课题研究,撰写3篇专业性学术文章,开展1次以上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性交流活动。二是自选任务:立足实际,完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项目规格调研,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方案研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数字化资源研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教学成果申报。
5.优化培训方式。一是理论学习、任务研修、现场实践相结合,为便于更好地开展交流,原则上根据学员的研修方向进行分组,一般一组为3-5人。二是问题导向、任务导向、行动导向相结合,培训实行分组学习,参训者在完成个人研修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团队分组中的研修任务。
6.完善考核办法。一是前期考核内容:看是否存在学习需求,如学校是否存在现代职教体系项目,是否担任项目的相关工作或公共课教学,自身是否存在专业发展的愿望等;看是否存在基本认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认识,对学校相应的项目是否有过一定的思考等。考核方式为面试。二是过程考核内容:学习出勤,参与各种学习的次数;学习表现,参与各种学习的表现。考核方式为考勤、观察。三是结业考核内容:一是研究成果,如课题、论文等;二是实践成果,如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设计及数字化资源创新。考核方式为观察、访谈。
7.规范管理制度。一是考勤制度:坚持每日考勤,出勤率低于70%不予结业,低于90%不予评优。二是考核制度:通过入学考核,保证学习需求,明确培训目标;通过过程考核,落实培训常规,保证学习质量;坚持结业考核,促进成果深化,提升培训成效;考核优秀者将推荐优秀学员,考核不达标者将不予结业。三是学习纪律:明确上课、用餐、考察等纪律要求;违反纪律者,不予评优或不予结业;严重违反纪律者,取消培训资格,并视情况给予相应范围的通报。四是生活作息:明确作息时间,明确外出请假审批要求;违反纪律者,不予评优或不予结业;严重违反纪律者,取消培训资格,并视情况给予相应范围的通报。
四、组织实施
1.师德为先,关注职业修行。
教师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培训导师刘炜杰博士的讲座《专业情感:专业教师的内在修为和自我修行》,针对师德师风现状向学员们发出“五问”——缘何?为何?是何?如何?若何?引发了学员们的思考。刘炜杰博士从具体的典型案例出发,与学员一起解析现实中出现的师德师风问题,通过“五问”的引导,启发学员从多纬度认识所举案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提出教师需与卓越同行,转变理念与方式,在“学习场”中进行现场学习。
关注学员个人专业成长。溧阳中专袁洁主任详细解读了《江苏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资格条件(试行)》两个文件,明确了学员职称晋升的具体途径。夏伟老师、张娟老师、朱玫蓉老师各自分享了教学成果和专业成长目标,学员们立足当下,共同展望未来的长期愿景。
聚焦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学员通过聆听省教科院职教所夏英博士的讲座《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解读》,从大赛介绍、大赛评审标准、教学实施效果以及大赛作品常见问题剖析等四个方面全面了解教学大赛。活动中,溧阳中专葛志炎老师也从教学大赛参赛视频的定位和拍摄角度,结合教学视频向学员细化讲解作品设计的过程,参训学员受益匪浅。
2.课程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为了让本次研修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江苏理工学院陈春霞博士带来了《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专题讲座,从问卷开发的基础知识、注意事项、调试工作以及总体评价四个方面教授学员们问卷调查的方法,并介绍了质性访谈的方法与步骤。全体学员分为四组,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共同讨论并设计一份“中职学生学情调查问卷”。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问题的讨论,将整个活动带入了一场“头脑风暴”。。四组学员发挥集体智慧顺利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分组汇报阶段,展示了各小组的独特风格。
3.科研定制,走近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学员教科研能力,促使学员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形成教改成果,江苏理工学院马建富教授的讲座《职业教育学术论文的撰写》从教育学术论文的特征、撰写、点评以及投稿等四个方面重点介绍职业教育学术论文撰写的实际方法,进一步提升学员的论文撰写能力。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曹鸿骅博士与学员们一起交流《第五期省职业教育改革课题的选题与申报》,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论与行动上的指导,学员了解了第五期省教改课题申报的宏观背景,进一步理清了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
五、培训成效
培训学员通过行动导向培训模式深刻认识了专业情感的修行,理解了教学大赛作品设计标准和参赛过程,体验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在合作交流中掌握了课题论文的写作方法。培训学员立足于所在学校,将收获化为行动,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员主持省级课题4项,发表省级论文13篇,出版专著1本;在2021年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收获满满。
下阶段,我们将携手培训协作高校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完善培训项目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优势,提升学员专业发展高度;继续贯彻在做中学的理念,围绕第五期省教改课题申报,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提升学员教科研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