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刘炜杰职教课程开发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刘炜杰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卞媛媛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群1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顾俊锋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晔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苏婷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科冰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莉

    陶都中专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洁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璐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丹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艳萍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叶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玫蓉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论文:《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绘画教学中的线条魅力》

作者:周艳萍  日期: 2022-07-23  点击: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绘画教学中的线条魅力

【摘要】:线条在绘画艺术中是对轮廓形体的表现,它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可以随着人们的感情、性格及经历而产生变化。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儿童画的学习中,线条是表现形象的基本绘画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复杂的哲理、深奥的绘画语言。但也是儿童最简单、直接的变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

【关键词】:线条、儿童画、学前教育

Abstract: Line in the art of painting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outline of the body, it is a magical symbol, with people's feelings,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ce changes. As a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study of children's painting, the line is the basic painting language that can not be returned to the image. In a sense, it is a complex philosophy, profound painting language. But it is also a painting language of the simplest and direct self realization of children

Keywords: Line   children's painting  preschool education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术作品中,线是应用最广泛的绘画语言之一,是视觉艺术中重要的一种构成方式。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上、思维方式上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语言上等有不同点,在艺术创作中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线都是十分重要的绘画语言,因为线具有其他邢台要素无法取代的艺术美感。

一、 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应用

线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用线来表现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岩画时期。岩画是我们理解早期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画种几乎遍布整个世界。

我国的岩画也非常普遍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晚期,线条被象形文字所应用,到殷商时期线条被应用到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而中国文字又是从中发展出来的,可见线条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线条也具有伟大的艺术魅力。

早期人类绘制岩画更多的是应用一种朴直的线条来达到一种最为质朴的情感。首先,岩画对于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的社会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次,岩画中那些古朴纯粹的造型语言——线条,对于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原始社会形态出现的这种绘画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岩画在欧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其中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我国的岩画历史也是十分悠久并且分布的也是很广泛。“拉斯科洞穴发现于1940年,原始画家用黑线描绘出野牛、野马、驯鹿等动物,可见线条在原始绘画中的作用”①出自原始画家之手的线条粗壮简练、气势磅礴具有律动感,散发着早期人类社会原始的野性。对于形体的概括更加生动,体现出原始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一种无法用语言表法的热情与崇拜。艺术是不会说话的哑巴,艺术必须用别的方式说话,原始人类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用线条这种绘画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更加说明了线条在原始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彩陶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发现,是一种比较普通的艺术品。中国彩陶大约是在7000多年到4000多年前的时期。”②彩陶上的纹样也是对于我过绘画起着深远影响之一的因素之一,它的出现也意味着我们的祖先有着一定的意识转变,对于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说到中国的彩陶不得不提的是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还有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前者是我国河南省仰韶村首先发现的,所以学者们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彩陶是在以一种十分朴素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的,如娃、人、鱼、植物等具象的纹样,也有一些如三角形、圆形、直线等抽象的图案。可见在中国彩陶中对于线条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线条之所以在中国彩陶的纹样中被这么广泛的使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线条的伟大的艺术魅力。

    线条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古典绘画,因为在国画中线条也就是白描,是国画的造型基础,就像今天我们学习西洋画中学院派素描的地位一样不可动摇。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是线的艺术,使线条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国画的精髓所在。

    中国绘画选择了笔墨语言,二笔墨语言又规定了用线的方式,那么就会有一定的原因。其原因在于线条虽然不能如实表现丰富的色彩和明暗变化,却可以表现这些变幻不定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骨,这就是中国画中线条最主要的特征。

    线条固然是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但线条在不同画家的手中就会变的具有人性化的意趣。比如说,被奉为“画圣”的吴道子,产生吴道子时代正是封建社会的盛期。唐太宗、武则天以来,唐代社会日益向上发展,是一个充满自信、具有激情的时代,绘画及雕塑艺术本身也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由此可见,盛唐时代是具备了出现伟大的艺术家的条件,吴道子便是这个时期涌现的众多杰出艺术家之一。吴氏线条素有“吴带当风”之称,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

    线条绝不是中国画的专利。东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装饰性、韵律性,西方绘画中具有很强理性特征。线条在西方绘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希腊的瓶画还是荷尔拜因、安格尔的作品中,线条都是其重要的绘画语言。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古代希腊人在文学、艺术、科学上都拥有着十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对欧洲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造型艺术中对后世最具有影响的要数建筑和雕塑艺术,这里我来浅谈一下建筑艺术中线条的应用以及它的深远意义。希腊建筑的特色在于围柱式,围柱式就是建筑周围用柱子围绕,其最重要的就是柱式,这种柱式的雕刻充分说明了古希腊艺术家们对于线条审美功用的理解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古希腊柱式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它们不单单是希腊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笔。

希腊瓶画是希腊古风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它是吧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为陶土的本色,使形象的轮廓突出,就像我们平时看的剪影一样,细部再用线条勾勒出来。

荷尔拜因是用线大师,也是我十分崇拜的伟大艺术家之一,其作品用线灵动绝妙,线条的虚实排列十分考究。虽然在美术史中其名望在与他属于同时期的丢勒之下,但其用线之考究,我个人觉得不亚于丢勒。其实不仅在绘画上而且在一些理论书籍上也有专题论述,比如说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康定斯基就著有理论书《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达芬奇也在其著作《论绘画》中有过要认清轮廓的来龙去脉,讲究线条的完美与曲折,清晰与模糊,粗与细的说法。

二、 中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具体韵律感和装饰味;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可以把这两者进行对立比较,可以说用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互贯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华丽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从不同具体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20世纪初法国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

三、 无处不在的线条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所说:“在自然本身,原无轮廓和笔触。线条是人类在从事绘画艺术活动中的一种创造。线条作为绘画的基本造型语言用来刻画形象,在中西方早期文化中都有所呈现。”线条是所有绘画的共同艺术语言。达芬奇曾经说:“绘画科学首先是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在点、线、面、体中,线是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的。法国新古典主义著名画家安格尔认为:“线是绘画的主角。”

四、 儿童画中线条的魅力

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表现出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办法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儿童对于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对的客观造型因素还缺乏理解和认识。儿童绘画教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育的过程。具体到儿童绘画教学中美术老师的任务就是传搜绘画的基础知识,在培养儿童的绘画基本技能的同时让孩子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

在绘画语言中最最重要构成元素是线条,也是掌握绘画基本技能重要之一。线条在绘画艺术中是对轮廓形体的表现,同时还具有情感意味,可以表达画者精微、细腻的感受和意趣。许多画家说“把线条注入情感是中国话中追求的目标”。可见他在整个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儿童绘画也是如此。

1、 儿童内心世界由线构建

汪晓曙在《绘画语言论》③中说到“我们能从史前的中外穴居人洞穴岩画和现代的儿童画中看出,线条是人类对形体理解和表现的唯一方式和最为原始的表述形式,线成为画家对形的一种认识手段。”可见线条是构造形体的最基本的要素,尤其在儿童画中,线条的形状、方向、粗细、长短、方圆所表现出来的物体形象的趣味性也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反应是儿童通过视觉感知并感受外界的心里形象。

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摒弃成人的惯性思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中,你让孩子们画出他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他们绘拿起笔画出他们爱吃的水果造型,你会发现画纸上出现各种形态的线条。如圆弧形的西瓜外轮廓线,小波浪形的瓜皮花纹像一张纸在被剪刀剪过的豁口,很有节奏和韵律感。再比如菠萝有直线组成的长方形的外形加上一条条平行交叉的斜直线花纹。其实这些在平常眼里根本就不符合实际,完全脱离现实,但是在画面上已经带有强烈的装饰味和新的趣味,这些都是我们大人无法做到的。儿童在掌握线条绘画的过程同时也是表现内心世界形象的过程,并不是所谓条条框框的约束儿童自由绘画的权利,而需要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幼儿熟练、准确的运用线条基础上,更全面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儿童在借助线条来描绘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东西的形象,这种形象新异趣味不仅在儿童想象力的丰富程度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抒写这种想象力的绘画语言上,而画面的生动和变化都归根结底在线条上。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指出:“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肉体、显露出凸凹,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2、 线条是抒发儿童情感的世界

线条是绘画艺术语言中最重要、最生动的部分,儿童画中的线条是儿童描绘形象的绘画语言,反过来有时儿童在绘画中表达他们内心情感的符号。水平线,用以画出开阔、舒展、深远的场景,表现平稳、宁静的氛围。垂直线,用以画出挺拔、庄严、伟岸、宏大的物象。斜线,用以画出运动、激荡、危急、冲突等物象或氛围。曲线分为螺旋线、波纹线、圆线等,总的来说曲线具有优美、柔和、流动、变化等特征,并具有轻松、愉悦、婉媚、飘逸等情感特色。就上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儿童通过不同的线条表现水果造型,教师如在儿童绘画中合理引导,为儿童提供表现自我的空间、尊重儿童绘画的思路以及表达思路的绘画语言形式,儿童画面的每一根线条的样子,每一块色彩,每一个形象都代表儿童不同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和内在的真实情感。这种真实情感最珍贵之处恰恰就在于她不收任何条框和规则的限制,不用考虑逻辑和比例。正如大师毕加索说:“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要想象儿童画一般纯净。”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

五、 结语

在生活中此时此刻无论你在做什么或者你在哪里,你抬起头就会看到很多各种各样的线条,这些线条有运动的也有静止的,固有他们美的特质存在,他们不断地充实着你的审美视觉和丰富着你的生活,可以说线条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作为美的启蒙者,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他们从生活中感受美的存在,帮助她们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注释】:

 《外国美术简史》第13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

 李凇著.《中国美术断代史》第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汪晓曙著.《绘画语言论》,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简史》第13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

2、李凇著.《中国美术断代史》第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