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边城》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边城人们的人情美、品性美、风俗美、风景美。文字清亮明净、潇洒随意,在优美的文字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作为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必选课文。散文化的《边城》承担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小说阅读有兴趣,但缺少生活积淀。学生对沈从文先生较陌生。学生在语文方面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课文较长,有小说散文化的倾向,有些学生对此兴趣不浓。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提高课堂能效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与此同时,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品味作者古朴典雅、丰富多变的小说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性格,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
2、揣摩小说中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细细索解,准确把握人物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体味语言背后的内在含义, “小切口,深挖掘”,去感悟小说所蕴涵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透入灵魂深处去品味人生,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确定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拟采用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合作探究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A、合作探究法:在小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B、拓展延伸法:介绍作者有关资料和作品,让学生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内心世界,零距离领悟文本主题,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C、师生互动法:“小切口,深挖掘”, 教师示范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通过对翠翠的性格分析,感悟小说所蕴涵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2、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A、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内心世界,零距离领悟文本主题。
B、反复揣摩,合作探究,提升感悟。
三、谈教学设想
1、课文处理:基于以上学情,教师不宜精讲细析。由于选文长,人物多,教学时间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与此同时,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2、重难点处理:结合翠翠性格的人性美,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通过讨论、比较阅读等形式突出本文学习重点,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教师点拨,透入作者灵魂深处去感悟小说所蕴涵的人性美,品味人生,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
3、教学手段:拟运用信息化技术,借助先电教学平台,通过微课助学、情境体验助手等信息化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既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教学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快速进入角色,并实时进行在线统计和评价,反馈教学实效。
四、设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凤凰城走来的沈从文。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却成为北大教授的传奇式人物,一个不屈从于现实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歌者,一个从边城出发跨越人生长河的游子。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师脚步,照他思索去理解主题,去把握人性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查预习,请学生展示自己给文章各部分所拟的小标题。
(2)初读课文,你对翠翠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三)、品味语言,把握性格(结合选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4人为一组,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讨论交流下列问题,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评价点拨。)
(1)讨论翠翠美不美?美在何处?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翠翠的情愫?
(结合重点语句讨论、思考):
A、翠翠被人送回,祖父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都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明确:少女的嗔怒、调皮、活泼跃然纸上。(语言个性化)
B、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还有二老傩送也好。含蓄传达出翠翠内心萌动的情愫。(语言含蓄)
(2)结合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与爷爷的对话,分析翠翠的性格特点。
明确:俗话说“一方风水养育一方人”,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湘西边城小镇,翠翠向我们走来,她天真活泼,美丽善良,情窦初开,清纯专一,她展示了少女健康的情感,纯朴的个性。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这是一种人性美,也是一种人情美。沈先生用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描绘了翠翠的形象,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令人耳目一新。
翠翠只是一个引子,从祖父、傩送兄弟、甚至于一个普通的商人身上,都能感受到他们古道热肠、重义轻利、热情好客等人性、人情美。
(3)了解小说人物及关系
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傩送与翠翠之间有纯美的爱情。祖父与翠翠之间有祖孙情;爷爷与边城人的睦邻情;
(4)思考:《边城》所描绘的人性美的背后是什么?
明确:对边城小人物的同情、爱护,对城市尔虞我诈生活的厌倦。
(四)、课堂小结
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道:“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现在,有许多人,为了《边城》,为了翠翠而涌向湘西,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情节及翠翠的性格特点,紧接课文内容,续写故事,写一个你心目中理想的故事结局。
五、说教学思考
长文如何短教,如何确立最佳切入点,这是教学本文一大问题。个人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揣摩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比较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