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孟军灵动教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孟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洪钧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俊妃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敏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萍萍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伟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健云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慧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梅兰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姚燕飞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虞曙明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青萍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伶俐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选必三第五课第二框知识整理

作者:朱伶俐  日期: 2025-04-05  点击: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组成。

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

②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

③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④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


3.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

类型

构成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一切)

商品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一切)

理论

不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

    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

    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断定过量

 ⑷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特别提醒】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量项不能省略;单称判断的量项一般省略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

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①对称性关系。

A.对称关系:甲与乙是同学,“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因为乙与甲也是同学。

B.反对称关系:甲比乙大3岁,“大3岁”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因为乙肯定不比甲大3岁。

C.非对称关系:甲认识乙,“认识”关系就是非对称关系,因为乙有可能认识甲,也有可能不认识甲。

②传递性关系:

A.传递关系: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传递关系,因为甲的岁数肯定比丙大。

B.反传递关系: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是……的父亲”关系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

C.非传递关系: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同学”关系是非传递关系,因为甲可能是丙的同学,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

4.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