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3.思维的内涵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 |
理性认识 |
|
区别 |
内容 |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新修订) |
形式 |
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 |
|
阶段 |
认识的初级阶段 |
认识的高级阶段 |
|
特点 |
直接性和形象性 |
间接性和抽象性 |
|
联系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
【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思维的方式
⑴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新修订)
⑵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2.思维的共同特征:
间接性 |
内涵 |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
原因 |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 |
|
作用 |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
|
关键词 |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
|
举例 |
①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 ②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 ③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 ⑤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 ⑥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
|
概括性 |
内涵 |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
作用 |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
|
关键词 |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
|
举例 |
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 ②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 ③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④人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 |
|
能动性 |
内涵 |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
关键词 |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
|
举例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
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特别提醒】思维的间接性特征与思维来源于实践并不冲突
①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接触和变革事物,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思维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弄清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